题名

顛覆史學與權力之眼:傅柯的《知識考古學》及《規訓與懲罰》

DOI

10.6609/THC.1999.005.201

作者

楊宇勛

关键词

傅柯 ; 史學理論 ; 西洋史學 ; 結構主義 ; 後現代主義

期刊名称

史耘

卷期/出版年月

5期(1999 / 09 / 01)

页次

201 - 2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具有濃厚批判精神的傅柯是位社會的扒糞者,不留餘力地抨擊「現代性」的虛僞面、消滅主體、顛覆理性主義,與反對啓蒙時代以來所建構的病態知識形構。在研究方法上,質疑歷史學的延續式研究法,進而提出斷裂式的「知識斷層學」和「系譜學」作爲新的研究方法。針對此一論點,本文選擇其兩本代表著作,進而發覺傅柯的思想與其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其核心論點仍不脫師承的影響,師徒一脈相傳,無疑顛覆自己所提出來的知識形構之斷裂史觀。人非只有當下,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綜合體。在權力意志之下,主體被客體化、對象化起來,失去了人存在的價值,流於尼采式的悲觀虛無主義。他的斷裂史觀之缺陷在於以今論古,無形將史料工具化,強姦部分史事,陷入歷史化約論的危機。部分的後殖民主義學者也質疑他的二元論的歐洲中心觀點。儘管如此,斷裂式研究法提供歷史學新的思考模式,在延續傳統與突破創新兩造之間,史學家應不斷地尋求歷史學的新生命。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1)。人文科學中大理論的復歸。香港:社會理論。
  2. (1989)。當代法國思想。臺北:雅典。
  3. (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
  4. (1989)。歐洲思潮引介。臺北:稻?。
  5. (1992)。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臺北:正中。
  6. (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
  7. Smart, Barry、蔡采秀譯(1998)。傅柯。臺北:巨流。
  8. 王德威(1983)。淺論福寇:語言、陳述、歷史。中外文學,11(8)
  9.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
  10. 弗藍克•林特利査、蕭明翰譯(1997)。福柯的遺產:一種新歷史主義。北京:北京大學。
  11. 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羅•拉比諾、錢俊譯(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銓釋學。臺北:桂冠。
  12. 李幼蒸(1988)。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臺北:谷風。
  13. 李尙仁(1997)。傅柯的醫學考古學與醫學史:評《臨床醫學的誕生》中譯本。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
  14. 杜小真編選、王簡譯(1998)。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
  15. 彼得•柏克、江政寬譯(1997)。法國史學革命。臺北:麥田。
  16. 林志民譯(1995)。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
  17. 杰姆遜、唐小兵譯(199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
  18. 迪迪埃•埃里蓬、謝強譯、馬月譯(1997)。權力與反抗─米歇爾•福柯傳。北京:北京大學。
  19. 孫淑強譯、金築雲譯(1990)。瘋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浙江人民。
  20. 孫淑強譯、金築雲譯(1994)。瘋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臺北:淑馨。
  21. 海登•懷特、米家路譯(1997)。解碼福柯:地下筆記。北京:北京大學。
  22. 張廷琛譯、林莉譯、范千紅譯(1989)。性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23. 張錦華(1993)。從意識形態到權力/知識—福柯的後現代主義與傳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
  24. 梁其姿(1986)。悲觀的懷疑者:米修•傅柯。當代,1
  25. 梁晉榮譯(1998)。空間、知識、權力。地下刊物,2-3
  26. 梅奎爾、陳瑞麟譯(1998)。傅柯。臺北:桂冠。
  27. 莊文瑞(1986)。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1
  28. 莉蒂亞•艾立克斯•費凌翰、王志弘譯、張淑玫譯(1995)。認識傅柯。臺北:時報。
  29. 凱斯•詹京斯、賈士衡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
  30. 喬伊絲•艾坡比、琳•亨利、瑪格麗特•傑考、薛絢譯(1996)。歷史的真相。臺北:正中。
  31. 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朱元鴻譯(1996)。後現代理論─判性的質疑。臺北:巨流。
  32. 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張志斌譯(1999)。後現代理論─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
  33. 黃煜文(1999)。試論傅柯初期著作(1954-1962):從心理學到文化向度。第五屆全國歷史論文討論會
  34. 黃道琳(1986)。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柯及其思想。當代,1
  35. 楊大春(1996)。後結構主義。臺北:揚智。
  36. 楊大春(1995)。傅柯。臺北:生智。
  37. 楊麗中(1993)。傅柯與後殖民論述:現代情境的問題。中外文學,22(3)
  38. 詹姆斯•米勒、高毅譯(1995)。傅柯的生死愛慾。臺北:時報。
  39. 路易絲•麥克尼、賈湜譯(1999)。福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40. 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三聯。
  41. 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42. 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2)。瘋顛與文明。臺北:桂冠。
  43. 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9)。瘋顛與文明。北京:三聯。
  44. 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
  45. 蔡耀明譯(1987)。傅柯。思與言,25(3)
  46. 鄧元忠(1995)。後現代西洋史學發展的反省。國史館館刊,復刊18
  47. 薛興國譯(1988)。聯經思想集刊,臺北:
  48. 謝石譯、沈力譯(1990)。性史。臺北:結構群。
  49. 謝石譯、沈力譯(1990)。性史。臺北:結構群。
  50. 謝強譯、馬月譯(1998)。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
  51. 韓立譯(1986)。性愛•倫理及其他。當代,1
  52. 藍克利(1986)。我上過傅柯的課。當代,1
  53. 羅逖、蕭立君譯(1993)。解構。中外文學,22(7)
  54. 嚴鋒譯(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
  55. 尙衡譯(1990)。性意識史。臺北:久大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林蕙安(2023)。生活中的黨國-從「唱國歌」看愛國身體規訓與臺灣的民主化。國史館館刊,75,1-3+5。
  2. 劉君祺(2022)。歷史展示與空間記憶-法國羅浮宮「鐘閣」展個案探討。博物館學季刊,36(3),93-111+113。
  3. 邵軒磊(2007)。作爲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34,1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