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以J. L. Buck、費孝通、R. H. Myers以及黄宗智為中心的比較

DOI

10.6609/THC.2003.009.085

作者

謝美娥

关键词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 ; 小農 ; 人口壓力 ; 租佃制度 ; 過密化內捲化 ; 城鄉關係 ; 商業化 ; 市場 ; 信貸 ; 生活水平

期刊名称

史耘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3 / 09 / 01)

页次

85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關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討論,與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一樣,出現了類似的對立見解-三○年代是馬克思主義論者與技術改良論者(以Buck爲代表),近年則是Myers和黃宗智。主要議題爲:爲中國農業經濟的落後尋找根源及解決對策,並由此一根本問題衍生出土地分配、租佃制度、農村手工業、農村資金、農村與帝國主義、城鄉關係、生活水平、以及地主、高利貸者與農民的關係等各方面的評斷。透過比較,Buck和Myers較強調現代工商部門的正面影響和農民經濟積極的一面,以及投入現代技術以提高生產,並增加公共建設、提供政府信貸;黃較近馬克思主義,強調農民經濟的消極面,未正面提出肆應之策;另有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費孝通,提倡發展鄉村合作企業以拯救農村經濟。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謝美娥(2002)。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述介。史耘,8,121-146。
    連結:
  2. 卜凱,《中國農家經濟:中國七省十七縣二八六六田場之研究》(以下簡稱《中國農家經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四章。
  3. 費孝通,《祿村農田》(商務印書館,1943年),頁l、3-4
  4. 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編,《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上海:新知書店,1936年》,〈序〉。
  5. Chen, Nai-Ruenn(1971).Book Review: 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 1890-1949.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0(3),666-667.
  6. Duara, Prasenjit(1986).Review: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6(1),283-288.
  7. Eastman, Lloyd E.(1988).Family, Field, and Ancesto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Faure, David(1989).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Myers, Ramon(1969).Land Distribution in Revolutionary China.崇基學報,8(2),62-77.
  10. Myers, Ramon H.(1991).How did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Develop?-A Review Articl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0(3),604-628.
  11. Myers, Ramon H.(1967).Theories of Modern China's Agrarian Problem.崇基學報,6(2),211.
  12. Perkins, Dwight H.(1969).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3. 卜凱(1971)。中國土地利用:中國二十二省一六八地區一六七八六田場及三八二五六農家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4. 千里(1993)。「過密型增長」理論─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一把鑰匙。中國經濟史研究,1,85-92。
  15. 王國斌(1996)。西方學界對近代中國經濟史的研究趨勢─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問題。國史館館刊,20,7-12。
  16. 王國斌、李伯重譯、連玲玲譯(1998)。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江蘇人民出版社。
  17. 王業鍵(1971)。馬若孟:中國農民經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2),550。
  18. 史建雲(2002)。彭慕蘭著《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研究,2,187-188。
  19. 西蒙.庫茨內斯、林山木譯(1976)。現代經濟成長。台北:今日世界出版社。
  20. 李伯重(2000)。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1. 林惠海(1953)。中支江南農村社會制度研究。東京:有斐閣。
  22. 恰亞諾夫、蕭正洪譯(1996)。農民經濟組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3. 范毅軍(1995)。典範的危機與危機的典範:黃宗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綜合評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109-124。
  24. 徐建青(1988)。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理論》簡介。中國經濟史研究,4,147-156。
  25. 馬若孟(1999)。中國農民經濟─河北和山東的農業發展,1890-1949。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26.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1)。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27. 張瑞德(1989)。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晚近一些議題的評述。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台北:
  28. 曹幸穗(2000)。民國時期農業調查資料的評價與利用。中華民國期の經濟統計:評價と推計
  29. 陶誠(1990)。30年代前後的中國農村調查。經濟史,10,125-126。
  30. 斯科特、程立顯譯、劉建譯(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出版社。
  31. 費孝通(1987)。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香港:中華書局。
  32. 費孝通(1990)。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3. 費孝通、戴可景譯(1986)。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34. 黃宗智(1994)。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35. 黃宗智(1994)。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36. 黃宗智(1994)。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37. 趙岡(1995)。評黃宗智過密型增長的理論。中國經濟史研究,2,111-114。
  38. 潘敏德(1985)。中國近代典當業之研究(1644-193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