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明末荷蘭俘虜交涉看中荷關係

并列篇名

Explore Chinese-VOC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Dutch Prisoners of War Negotiations in Late Ming

DOI

10.6609/THC.2010.014.103

作者

林逸帆(Yi-Fan Lin)

关键词

荷蘭東印度公司 ; 荷蘭俘虜 ; 高文律 ; 雷爾生 ; 澎湖 ; VOC ; Dutch Prisoners ; Christiaen Francx ; Cornelis Reijersen ; Penghu

期刊名称

史耘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0 / 06 / 01)

页次

103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前來澎湖欲與中國發展貿易關係,但各自的海上活動中,雙方各自抓了俘虜。荷蘭長官雷爾生至福州交涉,主要訴求為自由通商及釋放人質,而中國一方則要求荷蘭退出澎湖。此次交涉,中國釋放荷蘭俘虜作為表達善意的工具,但在中國官員Hongtsiensou的居中協調下,雙方交涉未果。此後,新任巡撫南居易與都督謝隆儀對荷蘭人採取強硬態度,荷蘭人與謝隆儀屢次書信往返未果後,決定前往漳州灣,與中國展開最後的談判,卻爆發了司令官Christiaen Francx被俘事件,使荷蘭對中國的貿易通商直接交涉,劃下句點。改採中國商人作為折衝的角色,為荷蘭的中國貿易服務,貿易交涉過程中,荷蘭俘虜Christiaen Francx仍是交涉的籌碼之一,Christiaen Francx即中國史料所稱的「高文律」,最後仍遭受斬首示眾的命運。料羅灣之役導致荷蘭人被俘,是明荷衝突中,最後被俘的荷蘭俘虜,在貿易優先的情況下,最終荷蘭俘虜仍是接受中國的審判。

英文摘要

In 1622, VOC had come to Penghu to increase the trad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But both sides captured each other in their maritime activities. VOC Commander Reijersen had come to Fuzhou to negotiate for free trade and releasing hostages for main demand, and Chinese side requested VOC must leave Penghu. At first, Chinese released a prisoner as goodwill. However, it was unsuccessful by the Chinese officer Hongtsiensou's conciliation finally. Since then, the new governor 南居易 and Totok (都督) 謝隆儀took a strong stand against the Dutch. After unable to have a satisfied result by repeate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謝隆儀, Dutch decided to go to Zhengzhou Bay to conducted the final negotiation with China. But due to the Commander Christiaen Francx was captured, VOC no longer direct trade negotiations to China. Chinese merchants as the new Compromise role to serviced VOC trading in China, Dutch prisoners Commander Francx was still bargaining chips with Netherlands trade. Chinese people named Commander Francx ”高文律”, who still suffered beheaded finally. Dutch People captured in Liaoluo Bay Battle is the last one captured by china during Ming Dutch conflict. Since trade was mostly consider, Dutch prisoners was still brought to Chinese trial final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翁佳音(2005)。十七世紀東亞大海商亨萬(Hambuan)事蹟初考。故宮學術季刊,22(4),83-101。
    連結:
  2. (1962)。鄭氏史料初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Gerardus Cornelius Klerk de Reus 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譯,《和蘭東印度會社の行政》(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3),頁125-138。
  4.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1623年1月10、12日
  5.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1622年12月28日
  6.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年分不詳)。
  7. Gerardus Cornelius Klerk de Reus 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譯,《和蘭東印度會社の行政》,頁302-308。
  8.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1622年10月14日。
  9.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1623年1月30日。
  10. 〈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日譯本無頁,以下以日期記之。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1622年7月10日、8月1日。
  11. Grotitus, Hugo、馬忠法譯(2005)。論海洋自由或荷蘭參與東印度貿易的權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編(1972)。明清史料戊編 1。臺北:維新。
  13.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編(1972)。明清史料乙編7。臺北:維新。
  14. 包樂史(2005)。中國夢魘─一次撤退,兩次戰敗。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9,臺北:
  15. 包樂史、莊國土譯、程紹剛譯(1989)。中荷交往史(1601-1989)。阿姆斯特丹:路口店出版社。
  16. 全漢昇(1996)。明中葉後中日間的絲銀貿易。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臺北:
  17. 江樹生主譯(2007)。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I。臺北:南天。
  18. 江樹生譯註(1999)。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19. 李長春(1984)。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
  20. 村上直次郎譯註、中村孝志校註(1970)。バタヴィア城日誌 1。東京:平凡社。
  21. 村上直次郎、許賢瑤譯(1996)。澎湖島上的荷蘭人。咾咕石:澎湖文化中心季刊,3,44-62。
  22. 周凱(1961)。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林偉盛(1995)。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鄭芝龍與荷蘭人之戰。臺灣風物,45(4),47-82。
  24. 林偉盛(1999)。荷蘭人據澎湖始末(166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6,1-45。
  25. 林偉盛譯(2003)。雷理生[Cornelis Reyersen]司令官日誌(1622)。臺灣文獻,54(3),139-187。
  26. 林偉盛譯(2003)。雷理生[Cornelis Reyersen]司令官日誌(1623)。臺灣文獻,54(4),241-282。
  27. 夏原吉、黃彰健校勘(1984)。明熹宗悊皇帝明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
  28. 翁佳音(1999)。十七世紀福佬海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
  29. 荒野泰典(1997)。東アジアの華夷秩序と通商關係。講座世界史1世界史とは何か,東京:
  30. 程紹剛譯註(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
  31.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
  32. 劉序楓(1999)。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3),437-444。
被引用次数
  1. 康培德(2017)。十八、十九世紀巴達維亞唐人對殖民地行政體系的文化認知賦予與重塑—以《公案簿》中的官職、機構外來語為例。漢學研究,35(1),2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