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

并列篇名

National Character and Monumentality: "Regionality" in Taiwan Modern Architecture

DOI

10.30008/CD.200803.0003

作者

蔣雅君(Ya-Chun Chiang)

关键词

國族認同 ; 紀念性 ; 現代主義者的地域主義 ; 文化代理人 ; 民族形式 ; national identity ; monumentality ; modernist regionalism ; culture agent ; national style

期刊名称

城市與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8 / 03 / 01)

页次

49 - 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試圖剝解1950-70年代,「現代主義者的地域主義」論述在台灣現代建築運動「民族形式」爭論中的意義。探討支持無裝飾建築之「國際風格」論述闡釋者,如何與「民族形式」議題折衝,產生「現代主義者的地域主義」(modernist regionalism)建築論述實踐計劃。這批設計者普遍將作品中流露的「東方神韻」(鄉愁論述)視爲「文化主體性」之「理想形式」(ideal form)-現近乎已成典範性措辭。相關案例包括:《國父紀念館》、《教育部》、《東海大學校舍》等。本研究試圖在此基礎上,重探這些「紀念性」公共建築提案(公共性的「社會建築」)的知識論傳統以體現其「鄉愁論述」之意涵。首先,本文以文化代理人王大閎設計之「國父紀念館」爲引子,輔以同時期建築專業者的論述實踐,論其捍衛之「現代主義者的地域主義」立論知識論傳統。後討論「地域主義」及其形式生產作爲文化主體性表徵之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modernist reg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how the modernists shifting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style to regionalism for national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 in post war Taiwan. This critical moment,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building up specific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a concern amount of professionals regarded that the abstract oriental aura (nostalgia) which excerpted from famous architects was match the imagination of the ideal form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Wang, Da-Hung, I. M. Pei, and Chen, Chi-Kwan were regard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representatives appeared in a bunch of historical pictures. Their design projects were Sun Yat-sen Memorial,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 Campus planning and dormitory design of Tunghai University, etc. Amount of them, Sun Yat-sen Memorial designed by Wang, Da-Hung was stand for the most acceptable case due to successfully merging modernist regionalism with power bloc's desire for national character expression in early 70s. This paper initiated by the case study of design negotiation process of Sun Yat-sen Memorial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epistemology tradition of modernist regionalism and architectural monumentality. Besides, according to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esign discursive practice at the same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st regionalism will be review by globalization consciousness.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蕭百興(1999)。來自彼岸的「新」聲-戰後初期「省立工學院(省立成大)」建築設計的論述形構(1940中-1960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3,133-186。
    連結:
  2. http://140.112.4.236/content/57_agricultureshow.html
  3. 中華民國黨史會,1965,資料代碼:090/96。
  4. 〈國父紀念館興建委員會執行部第一次工作會議紀錄〉,1967.1.14。
  5. 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www.nmh.gov.tw/museum/story.html.
  6. 〈國父紀念館第五號設計圖樣修正圖案研討會第一次會議紀錄〉,1965.12.3。
  7. (2004).Americ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 Contemporary Reader.
  8. 訪高而潘。(2003.8.1, pm2:00-4:30)地點:高而潘建築事務所。
  9. 國父百年誕辰紀念館籌建設計(五)檔案夾,1965。
  10. (2007)。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
  11. 第十一號參與競圖者的〈國父紀念館工程設計說明書〉,1965。
  12. (1982).Sources of Modern Eclecticism: Studies on Alvar Aalto.London:Academy Editions.
  13. 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www.nmh.gov.tw/art/history.html .
  14. Bhaba, Homi(1990).Nation and Narration.
  15. Colquhoun, Alan(1996).Critique of regionalism.Casabella
  16. Eagleton, Terry、林志忠譯(2000)。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
  17. Giedion, Sigfried(1954)。現代建築管窺。今日建築,3,2。
  18. Giedion, Sigfried(1954).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Record,Jan,132-140.
  19. Gropius, Walter(1954).Eight Steps toward a Solid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Record,Feb,156-157+178+182.
  20. Kuo, Jason C.(2000).Art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war Taiwan.
  21. Mumford, Lewis(1977).The Culture of Cities.London:Routledge/Thoemmes press.
  22. Nalbantoglu, G.B.(ed.),Wang, C.T.(ed.)(1997).Post Colonial Space(s).
  23. Ockman, Joan,Eigen, Edward(1993).Architecture Culture 1943-1968: A Documentary Anthology.Rizzoli.
  24. Schinz, Alfred(1983).Modernism.Phaidon.
  25. 今日建築出版組(1954)。介紹王大閎先生的住宅。今日建築,5月號,17。
  26. 方汝鎮(1962)。我們的絆腳石-虛偽的型體革新。《建築》雙月刊,5。
  27. 王立甫、李乾朗、郭肇立(1985)。台北建築。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28. 王志弘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29. 王濟昌(1959)。一個創時代之中國式現代建築。中國一週,500,31。
  30. 吳明修(1962)。台東公東高工校舍觀後感。《建築》雙月刊,20。
  31. 周修平(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32. 東海大學建築系編(2003)。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台北:田園城市。
  33. 東海大學建築系編(1995)。校園一景。東海風,179。
  34. 金耀基(1994)。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
  35. 徐明松編(2007)。永遠的建築詩人王大閎。台北:木馬文化。
  36. 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實錄編輯小組(1966)。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實錄。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37. 陳光興(1996)。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3-139。
  38.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39. 華昌宜(1962)。中國的知識份子們,請認識建築。《建築》雙月刊,3,2。
  40. 華昌宜(1962)。仿古建築及其在台灣。《建築》雙月刊,4
  41. 黃俊昇(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42. 黃俊傑(2001)。戰後台灣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
  43. 廖建彰(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4. 漢寶德(1987)。文化的象徵?-談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的建築。文星,August,54。
  45. 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46. 漢寶德(1962)。我國當前建築之自覺運動。《建築》雙月刊,創刊號
  47. 漢寶德(2002)。建築的精神向度。台北:建築情報。
  48. 漢寶德(1962)。建築國際運動的再認識。建築雙月刊,4。
  49. 漢寶德(1962)。中國建築的傳統問題。《建築》雙月刊,4,3。
  50. 編輯室(1962)。台東公東高工綜合大樓。建築雙月刊,12
  51. 編輯室(1962)。中國的知識份子們,請認識建築。《建築》雙月刊,3
  52. 蔣雅君(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大城鄉研究所。
  53. 蔡一夆(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54. 鄭惠美(2004)。空間、造境、陳其寬。台北:雄獅出版社。
  55. 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台北:正中。
  56. 蕭百興(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
  57. 蕭梅編(1995)。王大閎作品集。國立台北技術學院建築設計技術系。
被引用次数
  1. 黃茱珺(2016)。金門高粱紀念酒瓶圖案之國族想像(1949-1992 年)。島嶼觀光研究,9(4),1-22。
  2. 葉韻翠(2023)。威權時期國父紀念館的展示政治與國族想像。博物館學季刊,37(4),5-23。
  3. 葉韻翠(2023)。政治紀念地景的建構與衰落:國父史蹟館的個案研究。地理學報,104,5-34。
  4. (2024)。閱讀二戰後臺灣的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之木構遺存型態。建築學報,12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