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店屋的歷史溯源及其在近代都市改造下的轉化

并列篇名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Shop-house before and after Japan’s Colonial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ct

DOI

10.30008/CD.201503_(22).0002

作者

黃蘭翔(Lan-Shiang Huang)

关键词

店屋 ; 立面 ; 臺灣建築 ; 日本殖民 ; 都市計畫法 ; Shop-house ; Fagade ; Taiwanese Architecture ; Japan Colonization ; Urban Planning Act

期刊名称

城市與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5 / 03 / 01)

页次

19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最重要的工作在於整理現存清代官方所發行關於臺灣的地方志書與日治時期有系統的土地調查資料,並配合當今現存的店屋建築之情況,進行互相印證的分析,以探討臺灣店屋的起源的歷史發展。進一步,近年來亦有許多學者開始對中國沿海與分佈於東南亞的店屋進行觀察、調查與分析,讓本文也藉以發展更寬廣的視野來討論臺灣店屋的文化特質。另外,日本在1895年擁有臺灣統治權之後,立即對臺灣的傳統店屋進行改造,甚至頒佈關於臺灣市鎮建設的法令規章,儼然背後存在改造臺灣市鎮建築的理想藍圖。究其對現代都市景觀的相關政策之發展,可以知道日本早先在19世紀後半,即積極導入西歐的都市改造技術,雖然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日本導入這種技術並不見得成功,但他們對這種沿街附設廊道(arcade)與讓沿街建築立面用歷史主義樣式手法來裝飾之都市規劃經驗並不陌生。其實這種使用歷史主義樣式的建築裝飾都市空間的手法被非西方國家視為追求近代化、西方化的重要手段與象徵,日本不但用在國內的都市改造,隨著其獲得殖民地過程與後續的都市經營,這種手法也被應用於殖民地的都市改造工作上。就如英國在新加坡與香港實施的都市計畫,日本對臺灣都市也進行了市區改正、設置沿街兩旁的亭仔腳通道與街景的形塑工作。就這種都市景觀在中國東南沿海市鎮的進一步發展,知道於20世紀初期各地的地方政府在追求都市現代化的過程裡,也自主性地以整齊劃一的街景及設置街道兩旁的步道。如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汕頭、廈門、漳州等地都是在相同都市計畫概念與手法下的產物。可知臺灣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就廣區域的都市發展而言,知道到它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市改造理念,也不是日本自身發展出來的都市改革的手法,而可看作是世界各地都市改造的一環。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traditional shop houses of Taiwan. The documents written by officers in Chin dynasty and the database established by Japanese colonization govern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were examine with the existing shop house nowadays. The result of this analytical work vindicates the prototype of traditional shop houses formed at 18th century. And, the recent researches about the shop house among southern China Sea and Southeast Asia included in this paper also help to know the features of the shop house in Taiwan with a wider scope. At the beginning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Taiwan,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tried to reform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shop houses. Once the officers arrived at Taiwan they enforce the City Planning Act as they had it in mind and known it well.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tudy, it is elucidated that Japan studied the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of urban plan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from the South-Eastern Asia especially the colony of western countries. Whether successful or not, the implements of arcade and historicism decorative façade not only reforming their own country but also applying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ir many colonies. Due to the recent researches about the shop houses of southeastern Asian cities, included the cities of southeastern Mainland China,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getting a new city form to fit the image of colony governance for a suzerain state, colonizer always reform those traditional cities trough the western latest urban planning tool, such as British to her colonies Singarpore and HongKong or Japanese to Taiwan. Most commonly, the application of 亭仔腳 on both side street for constructing a linear perspective. And these modern approaches applied autonomously by local government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easter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for example the cities of Guangzhou, Shantou, Xiamen, Zhangzhou. As a result, we can reconsider the building type of the traditional shop houses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of Taiwan from a wide range of view. It is neither a singular example nor originated from Japan, the development is part of the world.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富田芳郎。〈台湾街の研究〉,《東亞學》,第6輯,昭和17年(1942)8月。
  2. 臺北觀測所,《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烈震報告》,昭和11年3月
  3. (清)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頁44
  4. 震災豫防調査會,《震災豫防調査會報告》,第51號,明治38年(1905)7月,頁15-18,頁40
  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嘉義地方震災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
  6. 野村一郎,〈臺北の市区改正に就いて〉,《建築雑誌》,32(378)號(1917年12月),東京:日本建築學會,頁29-32
  7. 大江二郎編,《大安溪地震調査報告》,《礦物及地質調査報告》第4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昭和11年(1936)3月,頁28-43
  8. 震災豫防調査會,《震災豫防調査會報告》,第54號,明治39年(1906)3月
  9. 佐野利器,〈台湾の家屋と地震〉收錄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教室所編,《昭和十年臺灣地震震害地域地質調査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10. 坂本登,〈臺南州下震災地を巡りて〉,收錄於《臺灣建築會誌》,第3輯第5號,昭和6年(1931)9月,頁16-27
  11. 井手薫,〈臺北の都市美〉,《臺灣建築會誌》,第1輯第4號,頁1-5
  12. 千千岩助太郎、中井晴八郎,〈昭和10年4月21日台湾中部地震における建築物被害について〉,收錄於《臺灣建築會誌》。,第7輯第3號,昭和10年,頁135-156
  13. 谷口忠,〈台湾における地震と建築〉,收錄於《建築雜誌》,第44輯第537號,昭和5年(1930)9月,頁1733-1780
  14. 井手薫,〈台湾中部震災に於ける家屋の被害に就て〉收錄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教室所編,《昭和十年臺灣地震震害地域地質調査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15. 白倉好夫,〈建築上より見たる中部台湾の震災〉收錄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教室所編,《昭和十年臺灣地震震害地域地質調査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16. 羽牟秀康,〈臺南州震災建物被害調查〉,收錄於《臺灣建築會誌》,第3輯第5號,昭和6年(1931)9月,頁28-43
  1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1909)
  18. 西村伝三,〈台湾地震史〉收錄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教室所編,《昭和十年臺灣地震震害地域地質調査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19. 今村明恒,〈昭和十年の台湾の烈震に就て〉收錄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教室所編,《昭和十年臺灣地震震害地域地質調査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
  20. 臺灣公醫會,《台湾の衛生状態》(東京:臺灣公醫會,1910)
  21.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頁176-177,頁192
  22. 清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23. 清陳國瑛采集(1959)。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
  24. 清蔣鏞(1961)。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
  25. 王朝霞(2004)。四川盆地傅統民居地域特質與形式。重慶建築,增刊
  26. 四川省建設委員會編、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編、四川省土木建築學會編(2004)。四川民居。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
  27. 李乾朗(1982)。街屋空間之研究。民俗曲藝
  28. 李乾朗(1983)。街屋名詞溯源。建築師
  29. 李乾朗(1983)。二十世紀前半葉五十年的臺灣街屋立面形式之演變。建築師,1月號,34-35。
  30. 李乾朗(1983)。二十世紀前半葉五十年的臺灣街屋立面形式之演變。建築師,1月號,33-40。
  31. 林昭媚(1981)。市街與騎樓的探討。臺灣文獻,32(2)
  32. 林衡道(1972)。臺灣勝蹟採訪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3. 泉田英雄(1990)。シンガポール都市計画とショップハウス─東南アジアの植民地都市とその建築様式─その1。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報告集,413,161-172。
  34. 泉田英雄(2003)。オズバー卜.チヤドウイックの報告書から見た旧香港植民地の居住改善事業─東南アジアの植民地都市とその建築様式─その3。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報告集,567,179-186。
  35. 泉田英雄、黃俊銘(1994)。屋根付テラスと連続歩廊の街並み景観について─東南アジアの植民地都市とその建築様式─その2。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報告集,458,145-153。
  36. 夏鑄九(1972)。臺北的老商店簡述。境與象,10月,25-32。
  37. 夏鑄九(1981)。屏東內埔劉宅的初步調查。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
  38. 郭中端、堀込憲二(1980)。中国人の街づくり。東京:相模書局。
  39. 黃俊銘、泉田英雄(1990)。台湾における劉銘伝の町並み開発及び亭仔脚の法令化について。財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学術講演梗概集
  40. 黃漢民(1994)。福建傳統民居。廈門:鷺江出版社。
  41. 黃羅財(198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築設計組。
  42. 黃蘭翔(1991)。清時代の土地史料からみた台湾の店屋。社団法人日本建築学会学術講演梗概集(東北)
  43. 鈴木博之、山口廣(1995)。近代‧現代建築史。東京:彰國社。
  44. 漢寶德編(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
  46. 臺灣總督府(1999)。昭和10年臺灣震災誌。臺北:南天書局。
  47. 蔡亘騏(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48. 藤森照信(1993)。日本の近代建築。東京:岩波新書。
  49. 關華山(1979)。談臺灣傳統街屋二題。建築師,17-26。
  50. 稲垣栄三(1979)。日本の近代建築:その成立過程。東京:鹿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