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2000年普查資料在臺灣原漢通婚研究之潛力與應用

并列篇名

The Application and Merit of Census Data in the Study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Han People in Taiwan

DOI

10.7014/SRMA.2012040001

作者

劉千嘉(Chien-Chia Liu);章英華(Ying-Hwa Chang)

关键词

族群通婚 ; 原住民 ; 普查資料 ; ethnic intermarriage ; indigenous ; census data

期刊名称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2 / 04 / 01)

页次

7 - 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係運用200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建構原住民有偶人口配對資料,並論析該配對資料的特性與長處,說明此資料在原漢通婚研究應用上的長處、特性與適用性。研究發現如下:(1)說明普查資料配對的流程,除針對配對資料進行特性說明外,亦對未能配對資料進行資料特性推估;(2)較之國外普查配對資料的處理,本文建構之普查配對資料更涵蓋了其他親屬配對,比較單純以戶長配對與其他親屬配對在資料結構特性上的差異;(3)運用一對以上的家戶配對資料,進行代間婚配模式的初步分析,發現父母的婚配對子女的婚配形式有所影響;(4)利用普查配對資料比對全台原住民調查資料,釐清原住民婚配模式與外婚傾向上的異同,突顯普查配對資料的代表性與重要性。若能進一步運用此配對資料探討臺灣原漢通婚現象,或可補充現今族群通婚研究中相對缺少的原住民與漢族通婚區塊,以使臺灣族群關係及通婚論述更為完備。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we use data from the 2000 Taiwan population census to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and merits of the data in studying ethnic intermarriage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Han people.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By interpreting the data matching proces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ched data and also speculate a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matched ones. (2) In contrast with the existing comparable studies, our pair data include not only household heads and their spouses but also the other kinship couples in the household. Hence, after comparing the social demographic attributes between different kinship couples, we are more confident of the data quality. (3) Including other kinship couples within households, we can observe the changing marital patterns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reveal how intermarriage parents affect their children's out-marrying propensity. (4) Moreover, under cross-examination of the intermarriage trend with other ethnic survey data, we highlight the representativ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census pair data. Base on the main findings, we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applying census pair data and hope to enrich the literature on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indigenous and Han Chinese intermarriage in particular and ethnic intermarriage research in genera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4,11-74。
    連結:
  2.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12,191-232。
    連結:
  3. 梁世武(2009)。臺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2。
    連結:
  4. 劉千嘉(2011)。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族群通婚:社會界線的世代差異。人口學刊,42,43-81。
    連結:
  5.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
    連結:
  6. Fu, V. K.(2001).Racial Intermarriage Pairings.Demography,38(2),147-159.
  7. Gordon, M.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Gurak, D.,Fitzpatrick, J. P.(1982).Intermarriage among Hispanic Ethnic Groups in New York Cit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4),921-934.
  9. Hwang, Sean-Shong,Saenz, Rogelio(1990).The Problem Posed by Immigrants Married Abroad on Intermarriage Research: The Case of Asian America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4(36),563-576.
  10. Hwang, Sean-Shong,Saenz, Rogelio,Aguirre, Benigno E.(1995).The SES Selectivity of Interracially Married Asia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9(2),469-491.
  11. Jacobs, Jerry A.,Labov, Teresa G.(2002).Gender Differentials in Intermarriage among Sixteen Race and Ethnic Groups.Sociological Forum,17(4),621-646.
  12. Lee, Sharon M.,Fernandez, Marilyn(1998).Trends in Asian American Racial/Ethnic Intermarriage: A Comparison of 1980 and 1990 Census Data.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41(2),323-342.
  13. Lee, Sharon M.,Yamanaka, Keiko(1990).Patter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and Marital Assimil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1,287-305.
  14. Rosenfeld, M.(2005).A Critique of Exchange Theory in Mate Sel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0(5),1284-1325.
  15. 王人英(1967)。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6. 王甫昌(1994)。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17. 王甫昌(2001)。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關係再探。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華人社會的比較,香港:
  18. 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臺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1-41。
  19. 李逸君(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20. 林修徹(1999)。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1. 徐君臨(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2. 高元杰(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23. 張福群(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4. 陳文華(2007)。影響原漢雙族裔族群認同的因素探討:從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玉山神學院學報,14,115-132。
  25.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10)。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問卷調查之抽樣與執行。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
  26.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10)。臺灣原住民的遷徙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
  27. 黃毅志、章英華(2005)。臺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年與1997年的比較。臺灣社會學刊,35,127-179。
  28.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臺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29. 劉千嘉(2010)。下山往上游:都市原住民的社會流動。2010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預見下一個台灣社會?,臺北:
  30. 劉千嘉、章英華(2011)。原漢通婚與同質婚:普查資料在族群通婚研究上之運用。2011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
  31. 蔡春蘭(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32. 蔡淑鈴(1994)。臺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335-371。
  33. 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臺灣社會,臺北:
  34. 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
  35. 謝雨生、陳怡蒨(2009)。跨族群婚之代間影響與變遷。臺灣社會學刊,42,1-53。
被引用次数
  1. Ying-Hwa Chang,Chien-Chia Liu(2022)。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族語能力:婚配與移徙模式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4),781-815。
  2. 黃琇屏、游宗輝(2018)。臺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族群交友研究—以2015 年為例。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4,43-61。
  3. 劉千嘉,章英華(2020)。原漢通婚家庭中雙裔子女的族群從屬:子代性別與數量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1),1-38。
  4. 劉千嘉、章英華(2017)。當代臺灣原漢通婚的世代變遷與性別差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0(1),71-106。
  5. 劉千嘉、章英華(2018)。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婚配類型:世代效果、代間傳承與族群差異。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9,77-121。
  6. 王前龍、王前龍(2017)。原住民身分認定法規沿革與25年兩性原住民人口增加之構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0(1),107-146。
  7. (2022)。平埔原住民與漢人通婚的歷史人口分析(1905-1945)。新史學,33(4),17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