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唐五代的城隍信仰
|
并列篇名
|
The Cheng Huang Cult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DOI
|
10.29624/CHJH.200606.0010
|
作者
|
賴亮郡(Liang-Chun Lai)
|
关键词
|
唐 ; 五代 ; 城隍 ; 城隍信仰 ;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Cheng Huang ; the Cheng Huang cult
|
期刊名称
|
興大歷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7期(2006 / 06 / 01)
|
页次
|
293
-
34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城隍是東晉南朝時,因應流民移住到南方土地之需要,從土地神分化而出的新信仰,因此早期城隍信仰的分佈,多數在長江中下游南北岸,再擴散到黃河流域及嶺南。唐五代城隍神的職責已趨於多樣化,可以說是地方長官職能在神界的反映,這種多重的職能,開啟宋代以後城隍神演變為正式地方守護神的楔機。唐代城隍的神格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人主加封於城隍神,則是城隍神格提昇的最關鍵因素。五代時期對城隍的賜封,是君權不振、軍閥跋扈、北方王朝與南方割據政權政治角力與妥協的結果。後世城隍信仰的制度化,其實濫觴於五代及北宋因不同的動機與背景而對城隍神所做的賜封活動。
|
英文摘要
|
Cheng Huang is a new belief divided from gnome in the East Jin Dynasty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great vagrants moving to the south. Accordingly, the distribution of Cheng Huang cult spread from the middle and downstream of Yangtze River to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earlier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heng Huang diversified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multiplicate functions could not only be the reflect of local position in the deity but opened a juncture that Cheng Huang evolved into the normal guardian after Sung Dynasty. The godhood of Cheng Huang in Tang Dynasty was getting higher and emperors' ennoblement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ascent. However, the ennoblement in Five Dynasties was the political wrestle and compromise of the northern regime and the southern stratocracy. In fact, the systematic Cheng Huang cult later on was the source of the ennoblement of Five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because of different motives and background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1984)。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連結:
-
全唐文。
-
全唐文。
-
舊五代史。
-
宋史。
-
(1989)。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
舊唐書。
-
(2005)。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舊唐書。
-
實州僑郡第四|僑州實郡第五|僑州郡縣第七。
-
(1989)。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
禮記注疏。
-
四庫全書總目。
-
(1983)。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
(1984)。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
(1981)。續漢書志。台北:鼎文書局。
-
(1983)。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
舊唐書。
-
(1983)。周書。台北:鼎文書局。
-
(1985)。南史。台北:鼎文書局。
-
禮記注疏。
-
(1983)。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
舊唐書。
-
全唐文。
-
太平廣記。
-
後漢書。
-
宋書。
-
(1986)。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
全唐文。
-
宋書。
-
太平廣記。
-
宋書。
-
舊唐書。
-
明史。
-
舊唐書。
-
漢書。
-
樊川文集。
-
宋書。
-
新唐書。
-
南史。
-
太平廣記。
-
新唐書。
-
新唐書。
-
舊唐書。
-
宋書。
-
三國志。
-
新唐書。
-
漢書。
-
舊五代史。
-
(1975)。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
全唐文。
-
新五代史。
-
(1989)。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樊南文集。
-
太平廣記。
-
太平廣記。
-
嘉定赤城志。
-
資治通鑑。
-
宋史。
-
(1989)。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
禮記注疏。
-
(1981)。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
太平廣記。
-
史記。
-
新唐書。
-
舊唐書。
-
梁書。
-
全唐文。
-
樊南文集。
-
舊唐書。
-
後漢書。
-
舊唐書。
-
(1988)。中國都市の歴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
(1994)。中國の都市と農村。東京:汲古書院。
-
舊唐書。
-
論唐代的變化。
-
(1979)。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
-
新五代史。
-
隋書。
-
晉書。
-
經濟重心的南移。
-
(1989)。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
梁書。
-
晉書。
-
舊唐書。
-
全唐文。
-
晉書。
-
(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1989)。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
舊唐書。
-
宋書。
-
晉書。
-
(1984)。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
宋書。
-
(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
新唐書。
-
全唐文。
-
史記。
-
(1983)。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
(1985)。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
太平廣記。
-
舊唐書。
-
舊唐書。
-
新唐書。
-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
-
賓退錄。
-
(1988)。榎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
-
舊五代史。
-
舊唐書。
-
舊唐書。
-
太平御覽。
-
新五代史。
-
舊唐書。
-
全唐文。
-
(1981)。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
-
樊南文集。
-
(1965)。明太祖御製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嘉定赤城志。
-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1990)。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
-
宋王欽若等(1984)。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
-
宋王溥(1978)。五代會要。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
-
宋李昉等撰(1985)。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
宋潛說友纂修(1990)。咸淳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
-
明葉盛撰、魏中平點校(1997)。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
唐釋道世(1991)。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
-
David Johnson,(1985).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Fu-shih Lin.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3rd-6th Century A.D.).
-
丁山(1988)。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據1961年香港龍門書局。
-
小島毅(1990)。思想。
-
仇兆鰲註。杜詩詳註。
-
氏著(2004)。歷史研究。
-
王仁裕、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等點校(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社。
-
王昶(1990)。金石萃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1997)。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
白居易。全唐文。
-
白居易。祝皋亭神文。
-
江玉祥(1995)。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
何佟之、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宋敏求編(1972)。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
-
李白著、安旗主編(1992)。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
-
李昉等編(1987)。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
-
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
-
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1988)。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
-
杜甫著、清仇兆鰲註(1984)。杜詩詳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杜牧著、陳允吉點校(1983)。樊川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杜牧著、陳允吉點校。樊川文集。
-
沈宗憲(1995)。大陸雜誌。
-
林富士、傅飛嵐編(2000)。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
-
俞樾著、貞凡、顧馨、徐敏霞點校(1995)。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
-
洪亮吉(1986)。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
范成大纂修(1990)。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郁賢皓(1987)。唐刺史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
郁賢皓。唐刺史考。
-
唐長孺(1992)。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
孫承澤(1984)。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
-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
-
桓彝。晉書。
-
秦蕙田著、盧文弨、姚鼐等手校(1994)。五禮通考。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
秦蕙田著、盧文弨、姚鼐等手校。五禮通考。
-
郝本性(1992)。華夏考古。
-
郝鐵川(2003)。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高敏主編(1996)。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清聖祖御定(1987)。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郭于華(1992)。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儀與傳統生死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
陳耆卿(1990)。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傅斯年。安陽發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勞榦(1976)。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
楊寬(2003)。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楊樹達(1981)。漢代婚喪禮俗考。台北:華世出版社。
-
董仲舒著、蘇輿義證、鍾哲點校(1996)。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
董誥等編。全唐文。
-
董誥等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
董誥等編。全唐文。
-
詹鄞鑫(2000)。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教綜論。
-
聞一多、朱楔(1980)。杜少陵先生評傳。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
蒲慕州(1993)。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裴明相(1991)。中原文物。
-
趙與時。賓退錄。
-
趙與時。賓退錄。
-
趙與時(1984)。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
趙翼著、欒保群、呂宗力校點(2003)。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劉學鍇、余恕誠著(1992)。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
-
廣池千九郎訓點、內田智雄補訂(1973)。大唐六典。東京:廣池學園事業部。
-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蔣福亞(2005)。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鄭士有、王賢淼(1994)。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
-
鄭士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
-
鄭學檬(1996)。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
鄧嗣禹(1980)。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台北:食貨出版社。
-
盧恕。全唐文。
-
戴孚撰、方詩銘輯校(1991)。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
-
戴家祥(1986)。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韓愈著、馬其昶校注(1983)。韓昌黎文外集下卷|順宗實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1983)。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嚴可均校輯(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
嚴耕望(1990)。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被引用次数
|
-
廖宜方(2017)。試論唐代前期官方對人物祠祀的政策。漢學研究,35(4),135-172。
-
(2012)。唐代城隍信仰與官府的立祀─兼論其官僚化神格的形成。新史學,23(3),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