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家將“四季大神”初探

并列篇名

Grope on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of Military Retainers

DOI

10.29624/CHJH.200706.0014

作者

賴亮郡(Liang-Chun Lai)

关键词

家將 ; 四季大神 ; 五福大帝 ; 五行 ; Military Retainers Jiajiang ;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Sijidashen ; Great Emperors of the Five ; Blessings Wufudadi ; Five Phases Wuxing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7 / 06 / 01)

页次

315 - 3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四季大神」是台灣家將隊伍中的主力,其角色的出現,是因強化展演陣法之需要而產生,用以搭配「四大將軍」合演大型的陣法如七星陣、四門陣、八卦陣、五方陣等,與學界所認為的「審問」功能本來並不相關。至於四季大神的形象,遠則溯源於古代的五瘟使者、五鬼造形,近則脫胎於五福大帝,是五福大帝造形的進一步具體化,並將傳說中五瘟使者及鬼使五人之造形與所持器物,納入四季神的臉譜與所持法器中,稍加改變造形及樣式,使之更符合五行思維中的服色、時間、空間等屬性。目前台灣各家將團四季神在服色、臉譜、所持法器上的錯落與紛亂,部分是民俗藝師以訛傳訛所致;其排序與方位的不一致,則與廟宇的座落方位,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有關,各家將團因其所屬廟宇坐向的不同,來調整四季神的排序與方位,以適應廟宇的相對空間位置,並與五行原理相應。

英文摘要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is the main force in the military retainers battalion to aggrandize performing formation. They come out to collocate ”Four Great Generals” to perform great formation such as the Big Dipper Formation, the Four Gates Formation, the Eight Trigrams Formation, and the Five Directions Formation instead of the jurisdiction function the academia believed. The image of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could be both trace back the ancient image of Heralds of the Five Plagues (fivehold heads of the Plague Bureau), the Five Devils and derive from Great Emperors of the Five Blessings.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exteriorize the image of Great Emperors of the Five Blessings. Putative images and instruments of Heralds of the Five Plagues and Five Devils are also fitted into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face-painting and ritual implements that are slightly changed to consist with attributions of the Five Phases theory. At present, the costume colors, face-painting, ritual tools of the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differ a great deal from troupe to troupe, partly because folklorists incorrectly relayed an erroneous message. Different rank and the direc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of the temple and the Five Phases theory. Due to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temples, troupes adjust the rank and direction of Great De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to correspond comparatively to the locations of the temples and the Five Phases the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72)。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汲古書院。
  2. (1906)。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3. (1912)。臺灣日日新報。
  4. (1981)。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5. (1985)。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1976)。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7. (1908)。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8. (1911)。臺灣日日新報。
  9. (1977)。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0. (1907)。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1. (1981)。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12. (1915)。臺灣日日新報。
  13. (1921)。臺灣日日新報。
  14. (1976)。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15. (2002)。臺灣宗教研究通訊,3
  16. (1981)。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
  17. 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18. (191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 (1981)。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20. (1913)。臺灣日日新報。
  21. 周禮
  22. (1910)。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23. 元秦子晉(1989)。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 Donald S. Sutton(2003).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25. 仇德哉(1983)。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27.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28.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29. 石萬壽(1981)。臺南市宗教誌(附圖)。臺灣文獻,32(4)
  30.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31. 石萬壽(1984)。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4,1。
  32. 石萬壽(1986)。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臺南文化,22
  33. 石萬壽(1979)。臺南府城的城防-臺南都市化研究之1。臺灣文獻,30(4)
  34. 石萬壽(1986)。台南文化
  35. 吳永猛、謝聰輝(2005)。台灣民間信仰儀式。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6. 吳騰達(2000)。八家將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37. 吳騰達。八家將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38.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39. 吳騰達。八家將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40. 呂一中。台南縣佳里鎮鎮山宮八家將
  41. 呂江銘(2002)。家將。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42. 呂江銘(2002)。家將。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43. 呂江銘。家將
  44. 呂江銘。家將
  45. 呂江銘(2001)。臺灣傳統藝陣-家將概論。北縣文化,69,76。
  46. 李明宗(2001)。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47. 李零。中國方術考
  48. 李零(1993)。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49. 李豐楙(2000)。嚴肅與遊戲:從腊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
  50. 李豐楙(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4,183-209。
  51.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
  52. 李豐楙(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3. 杜正勝、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4. 享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編輯(2001)。台南縣北門鄉三寮灣東隆宮「王爺信仰文物館」導覽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5. 周榮杰(1999)。細說台灣民間的文化儺遺俗(下)。高市文獻,11(4),21-36。
  56. 姚瑩(1960)。焚五妖神像判。臺灣文獻叢刊,29-30。
  57. 姚瑩。東溟外集。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8. 徐麗霞(2001)。八家將。中國語文,88(3),525。
  59. 高賢治、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
  60. 高賢治、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1999)。東亞法秩序序說-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台北:古亭書屋。
  61. 高賢治、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
  62. 康萃婷(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63. 張紉、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主編(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大學。
  64. 張珣(2005)。蘇堂棣(Donald S. Sutton)《如意步》(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評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7
  65. 張紫晨(1991)。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民俗曲藝,69,55-58。
  66. 連橫。臺灣文獻叢刊,128
  67. 連橫。臺灣通史
  68. 曾光棣(1999)。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69. 黃文博。八家將的組織與表演
  70.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71. 黃有興、甘村吉編撰(2003)。澎湖民間祭典儀式與應用文書。馬公:澎湖縣文化局。
  72. 楊知勇(1993)。神鬼觀念的二重性與儺及喪葬祭儀的實質。民俗曲藝,82,79-83。
  73. 葉明生(1993)。論「八將」在福建的流布、變異及儺文化意義。民俗曲藝,85,63-103。
  74. 趙翼(1990)。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75. 增田福太郎。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
  76. 蔣嘯琴(1998)。藝術學報
  77. 蔡慧敏(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78. 謝道承編纂(1983)。福建通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79. 謝道承編纂(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0. 鍾華操(1979)。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1. 藍德孠(1965)。五福大帝。台南:西來庵管理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賴亮郡(2012)。家將的裝扮與傳說。興大歷史學報,24,9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