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

并列篇名

A Research on Banishment Penalty in Tang Dynasty-An Investigation from Legal Point of View on Its Facade & Truth

DOI

10.29624/CHJH.200706.0004

作者

陳俊強(Chun-Keung Chan)

关键词

唐代 ; 唐律 ; 流刑 ; 配所 ; Tang Dynasty ; Tang Code ; banishment ; exile ; place for banishment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7 / 06 / 01)

页次

63 - 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拙稿旨在結合流刑的律文和案例,探討流刑運作的實況,藉此一窺律令制的唐代在法律規定和實際執行上的關係。 就唐律的規定,唐代流刑包含四項要素:(1)流刑有「道里之差」,即分為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等三等,謂之「三流」;(2)流人至配所皆須服勞役一年(加役流則是三年),除此並無其他附加刑罰;(3)流人若未上道或已上道,遇到皇帝恩赦可以放免,但一旦抵達配所,則必須在配所設籍,終身不得返鄉;(4)妻妾必須跟隨。以上是法律的規定,然而,若結合唐代的流刑案例,發現其實際的狀況與律令的規定頗有牴觸。貞觀十一年制定的三等流刑,在貞觀十四年即改採「不以里數,量配邊惡之州」的原則,唐律的三等流刑無疑形同具文。開元七年以降,流放配所進一步集中在隴右道的西州伊州、嶺南道、劍南道的巂州姚州。有唐一代,嶺南道是流配罪囚最重要的地方,除了嶺南道以外,安史亂前的劍南道(巂州、姚州)和隴右道(西州、伊州)、安史之亂時的黔中道、中晚唐的天德軍,都是重要的配所。唐代的流所絕大部分都距離長安遠超三千里以外,甚至有萬里之遙的,而天德軍卻是距長安不足二千里,在在都說明所謂三等流刑,早就是一紙空文。流人原先並無鞭杖等附加刑,但玄宗朝以降,配流以前經常先決杖四十到一百不等,可謂律外淫刑。流人配送前先決杖的做法,一直沿襲至晚唐而未改。此外,流人抵達配所,原無放還的條文,但皇帝大赦經常格外開恩,准予還鄉。另外,流人有時或因大赦,或經過一定年限,得以「量移」近處。不過,最重要的變革,是憲宗元和八年訂下流人至配所屆滿六年放還的新規定。 若結合唐代流放的實例來檢討,唐律的規定似乎如同虛文。顯然,吾人在讚嘆唐代律令格式的成熟,從政治機構到社會活動一切都明文規範,井然有序的同時,亦需注意紙上的條文在現實的運作狀況。

英文摘要

Banishment penalty in Tang Dynasty carried out in the forms of force resettlement, provision of hard labours, and migration with their relatives to designated areas. Through out the whole dynasty, Ling Nan Dao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for banishment, apart from that, Jian Nan Dao (Jun Zhou巂州, Yao Zhou姚州) & Long You Dao (Xi Zhou西州, Yi Zhou伊州) prior to An & Shi Crisis, Qian Zhong Dao during the Crisis, and Tian De Jun in the Mid & Late Tang period were all crucial areas for banishment. The distance of penalty was measured from the Capital-Chang An, and was classified into 3 categories, from 2,000 to 3,000 miles. But in fact, the criminals were exiled to over a 10,000-mile, which was against the Tang Code. Moreover, the exile was free from whipping before the period under Emperor Xuan Zhong. However, after that, criminals were flogged 40 to 100 times before ban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exile could not be released from banishment, except a general pardon from the Emperor, who could send the exile back to the original province or re-settle to a less distant place after certain period. And the most drastic change to the law was made in the Yuen He 8th year of Emperor Xian Zhong that an exile was allowed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rovince after 6 years' banish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冊府元龜
  2. 唐代流刑考
  3. 舊唐書
  4. 舊唐書
  5. 舊唐書
  6. 舊唐書
  7. 舊唐書
  8. 舊唐書
  9. 冊府元龜
  10. 舊唐書
  11. 冊府元龜
  12. 舊唐書
  13. (1994)。東洋史研究。東京。
  14. 舊唐書
  15. (1999)。滋賀醫科大學基礎學研究。滋賀。
  16. 舊唐書
  17. 舊唐書
  18. 舊唐書
  19. 舊唐書
  20. 舊唐書
  21. 冊府元龜
  22. 通鑑
  23. 唐會要
  24. 舊唐書
  25. (2003)。中國法制史論集-法典と刑罰。東京:創文社。
  26. 冊府元龜
  27. 冊府元龜
  28. 通鑑
  29. 文苑英華
  30. 舊唐書
  31. 舊唐書
  32. 新唐書
  33. 隋書
  34. 冊府元龜
  35. 冊府元龜
  36. 舊唐書
  37. 冊府元龜
  38. 冊府元龜
  39. 舊唐書
  40. 文苑英華
  41. 全唐詩
  42. 唐律疏議‧名例律
  43. 舊唐書
  44. 新唐書
  45. 舊唐書
  46. (2006)。法制史研究。台北。
  47. 舊唐書
  48. 冊府元龜
  49. 冊府元龜
  50. 舊唐書
  51. 舊唐書
  52. 三國志
  53. 舊唐書
  54. 舊唐書
  55. 冊府元龜
  56. 冊府元龜
  57. (1979)。譯註日本律令(五)·唐律疏議譯註一·名例律。東京:東京堂。
  58. 唐會要
  59. 舊唐書
  60. 舊唐書
  61. 舊唐書
  62.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補(1997)。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
  63. 宋王溥撰、何泉達等點校(1991)。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宋宋敏求撰、洪丕謨等點校(1992)。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
  65.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1983)。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
  66.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67.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1983)。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
  68. 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2001)。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69. 氏著(1994)。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
  70. 氏著(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71. 池田溫(1979)。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東京:東京大學。
  72. 拙作(2001)。述論唐代大赦的內容和效力。法制史研究,2
  73. 拙作。北朝流刑的研究
  74. 拙作。北朝流刑的研究
  75. 拙作(2001)。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
  76. 拙作(2003)。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台北:
  77. 拙作。唐代量移試探
  78. 拙著(2005)。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台北:五南圖書。
  79. 拙著。北朝流刑的研究
  80. 島善高氏(1987)。東洋法史探究-島田正郎博士頌壽紀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
  81. 高明士主編(2003)。唐代身份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台北:五南。
  82. 梅原郁主編(1993)。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83. 隋制。刑法志。隋書,25,710。
  84.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
  85. 劉俊文(1999)。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86. 戴炎輝(1964)。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87. 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1987)。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88. 辻正博、梅原郁編(1993)。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強(2009)。從唐代法律的角度看李白長流夜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21-50。
  2. 古怡青(2017)。從差役看唐朝流刑的配送與執行。成大歷史學報,53,53-90。
  3. 張顏釗(2022)。唐元和五年〈滎陽郡夫人鄭氏墓誌銘〉考釋-兼論「郜國公主案」對李昇家族之影響。史原,復刊13期=34期,169-224。
  4. (2009)。說「繫城旦舂」—秦漢刑期制度新論。新史學,20(3),53-97。
  5. (2023)。唐代流刑的特質──兼論漢唐刑罰的變革。法制史研究,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