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臺灣的人口估量

并列篇名

The Population Estimate of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OI

10.29624/CHJH.200808.0004

作者

許毓良(Yu-Liang Hsu)

关键词

清代 ; 臺灣 ; 人口 ; 移民 ; Qing dynasty ; Taiwan ; Population ; Immigration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8 / 08 / 01)

页次

75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臺灣缺乏完整的人口普查數據,甚至於苦於偷渡猖獗,亦不可能求得完整的數據,但它所留下來的官方紀錄,仍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在歷史研究上,它代表二層意義:其一,清廷在規劃臺灣駐軍時,必定以掌握的人口數字為根據,然後再決定各汛塘的地點與兵力人數。其二,從人口成長的數字,顯示出臺灣綠營一萬餘名的兵力,決不可能單獨控制超過它數百倍以上的人口。針對如此的窘境,清廷必須在綠營之外,還需要設想更好的武力統治策略。 透過本文的研究,發覺清代臺灣的人口數據分成三種。第一是所謂「帳面上」的人口,即是丁額的財政收稅人口。第二是所謂「認知上」的人口,則是從1740年開始進行人口編審的數字。其三是所謂「預計上」的人口,實為從鹽額估算出來的人口。透過這三種數字的討論,證明在清代官僚體制之下,官方對於人口數據的掌握,仍有一定程度的用心。而這也是清廷力求,穩定治臺前題下的必要保證。

英文摘要

The complet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is lacking for Taiwan during Qing Dynasty, given illegal immigration (from China across Taiwan Strait), accurate retrospective estimate of this data is also impossible. Despite this, the official records can still provide insights. There are two implications that can derive from those records. Firstly, it was certain that the Qing court must have fairly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pulation as the basis to plan its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strength and distribution of its garrisons. Secondarily, it was not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opulation several hundreds times larger with just ten thousand strong soldiers. The Qing court must have devised even better strategies to rule other than solely relied on the military presence. According this research, I discover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aiwanese population recor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first one is called 「accounted population」. This is the population size used for taxation purposes. The second one is called」 acknowledged population」. It is data derived from population census from 1740 and subsequent years. The third one is called「estimated population」. It is a population estimate derived from amount of salt consumed. I prove that the Qing government did have a good grasp about the true population size based on these three records of Taiwan population. Indeed, theses are the foundations for Qing court's stable rule on this isla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6)。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三一)。北京:中華書局。
  2. (1985)。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七)。北京:中華書局。
  3. 戶部則例□□卷存二十卷‧積貯。北京國家圖書館。
  4. (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使署閒情。
  5. 兵部則例□□卷‧海禁。北京國家圖書館。
  6. (1985)。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
  7. 丁宗洛(1964)。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陳清端公年譜。
  8. 丁紹儀(1957)。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東瀛識略。
  9.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2000)。晚清經濟史事編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7)。清代查勘臺灣官庄民地佃租史料。歷史檔案,28-35。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9)。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6. 尹士俍。臺灣志略上卷‧收銷鹽課。北京國家圖書館。
  17. 仁和琴川(1967)。皇清奏議(五)。臺北:文海出版社。
  18. 允祿編。清雍正上諭內閣。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19. 方家慧、林崇智監修、陳紹馨纂修(1964)。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 王士達(1931)。近代中國人口的估計(初稿)。北平:北平社會調查所。
  21. 王必昌(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重修臺灣縣志。
  22. 王先謙(2000)。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
  23. 王瑛曾(1962)。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重修鳳山縣志。
  24.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貳輯‧貳拾柒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25. 伊能嘉矩(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朱景英(195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海東札記。
  27. 行龍(1998)。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臺北:南天書局。
  28. 何兆武、柳卸林主編(2001)。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2000)。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
  30. 余文儀(1962)。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續修臺灣府志。
  31. 佚名。乾隆諭摺。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32. 佚名(1962)。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灣府賦役冊。
  33. 佚名。福建鹽法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34. 吳子光(1959)。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灣紀事。
  35. 李中清、王丰(2000)。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1700-2000)。北京:三聯書店。
  36.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1995)。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下)。北京:中華書局。
  37. 李汝和(1971)。清代駐臺班兵考。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李桓編(1985)。國朝耆獻類徵(141)。臺北:明文書局。
  39. 李桓編(1985)。國朝耆獻類徵(136)。臺北:明文書局。
  40. 李祖基(1991)。清代前期臺灣的田園賦則。臺灣研究集刊,62。
  41. 李國榮(1992)。論雍正時期對臺灣的開發。歷史檔案,97。
  42. 李華(1979)。清代前期賦役制度的改革-從“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攤丁入畝”。清史論叢,1,100-109。
  43. 周凱(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廈門志。
  44. 周源和(1982)。清代人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61-189。
  45. 易順鼎(1965)。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魂南記。
  46.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林欣譯(2002)。中國人的素質。北京:京華出版社。
  47. 金梁(1955)。台灣史料。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48. 姜濤(1998)。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49. 姚瑩(1957)。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東槎紀略。
  50. 柯志明(2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51. 柯培元(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噶瑪蘭志略。
  52. 洪安全主編(1995)。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六)。臺北:故宮博物院。
  53. 洪安全主編(1997)。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四)。臺北:故宮博物院。
  54. 洪安全主編(1998)。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
  55. 洪棄生(1970)。洪棄生先生遺書(二)。臺北:成文出版社。
  56. 胡果文(1984)。論清代的人口膨脹。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5-79。
  57. 范咸(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重修臺灣府志。
  58. 唐贊袞(195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陽見聞錄。
  59. 孫毓棠、張寄謙(1979)。清代的墾田與丁口的記錄。清史論叢,1,36-38。
  60. 徐珂著、孫安邦、路建宏點校(1997)。康居筆記匯函(一)。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61. 馬小鶴(1980)。清代前期人口數字勘誤。復旦學報,1,78-82。
  62. 張岩(1993)。試論清代的常平倉制度。清史研究,28-29。
  63. 曹樹基(2001)。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4. 曹樹基(2001)。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5. 梁方仲(1983)。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 莊吉發(2000)。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7. 莊為璣、王連茂編(1984)。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8. 郭松義(1982)。論“攤丁入地”。清史論叢,3,1-60。
  69. 陳孔立(1990)。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70. 陳亦榮(1991)。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71. 陳淑均(196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噶瑪蘭廳志。
  72. 陳紹馨(1962)。臺灣人口史的幾個問題(座談會)。臺灣文獻,13(2),110-119。
  73. 陳紹馨(1997)。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74. 陳紹馨纂修(1964)。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5. 陳壽祺(1960)。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福建通志臺灣府。
  76. 陳壽祺(1960)。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福建通志臺灣府。
  77. 陳樺(1985)。釋“滋生人丁”。清史研究通訊,18-22。
  78. 陳璸(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陳清端公文選。
  79. 程賢敏(1982)。論清代人口增長率及“過剩”問題。中國史研究,48-60。
  80. 閔宗殿(1990)。清代的人口問題及其農業對策。清史研究通訊,1-8。
  81. 黃昭堂(1981)。臺灣總督府。東京:教育社。
  82. 楊其昌(1987)。清代人口問題及其歷史教訓。雲南教育學院學報,89-95。
  83. 董天工(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海見聞錄。
  84. 路遇、滕澤之(2000)。中國人口通史(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85. 載齡纂。欽定戶部則例‧卷十七倉庚。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86. 廖風德(1994)。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
  8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清一統志臺灣府。
  8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5)。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清會典臺灣事例。
  8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案彙錄丁集。
  9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9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選編(196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案彙錄丙集。
  9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選編(196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案彙錄丙集。
  93. 趙文林、謝淑君(1991)。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94. 劉光濤(1990)。敦厚堂文史論叢。臺北:天工書局。
  95. 劉良璧(1961)。臺灣銀行文獻叢刊: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96. 劉銘傳(195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劉壯肅公奏議。
  97. 劉銘傳撰、馬昌華、翁飛點校(1997)。劉銘傳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98. 劉嶽雲。光緒會計表。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
  99. 潘喆、陳樺(1987)。論清代的人丁。中國經濟史研究,95-110。
  100. 蔣師轍(1957)。臺灣銀行文獻叢刊:臺游日記。
  101. 蔣德學(1948)。試論清代人口編審的幾個問題。貴州社會科學,73-77。
  102. 鄧孔昭(1991)。台灣通史辨誤。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03. 盧嘉興纂修(1980)。臺南縣志。新營:臺南縣政府。
  104. 龍顧山人纂(2000)。十朝詩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05. 藍鼎元(195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東征集。
  106. 藍鼎元(1958)。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平臺紀略。
  107. 羅爾綱(2000)。太平天國史。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莉雯(2019)。臺灣開港後洋商的異文化書寫:以英國商人必麒麟為例。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46,101-126。
  2. 趙芳儀,余凱倫(2023)。臺灣人民移民海外的意願、原因、與影響因素之變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7(1),29-52。
  3. (2024)。清代嘉道年間淡水砲城興廢與街市發展。臺大歷史學報,73,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