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諸儒鳴道》探究道學家的“鳴道”之道

并列篇名

Researching Dao Scholars' Thought and Application of Dao (Confucianism) on Zhu Ru Ming Dao

DOI

10.29624/CHJH.200902.0001

作者

邱佳慧(Chia-Hui Chiu)

关键词

諸儒鳴道 ; 道學 ; 語錄 ; Zhu Ru Ming Dao ; Dao Shiu ; Record ;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9 / 02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諸儒鳴道》是現存最早紀錄宋代道學運動的作品,該書近年來受到學界相當程度的關注。當我們檢視《諸儒鳴道》時,首先,發現《諸儒鳴道》一名蘊含「諸儒鳴倡道學」的深遠寓意,已經突顯出道學家對鳴倡道學,有其獨特的見解與方法;再者,《諸儒鳴道》收錄許多「語錄」體裁的作品,這與宋代教學模式的轉變,應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第三,道學家提倡講學的風氣,也受到「對話」精神的激勵,上述這些發現與道學家對語言文字的態度息息相關。本文擬以《諸儒鳴道》為主要研究素材,從中探究道學家如何鳴道,何以鳴道,並在其應用語錄體裁的背景上,探究他們對思想載體的反思,理解他們對道學的定義。

英文摘要

Zhu Ru Ming Dao (Dao Scholars' Illustrations on Dao)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Confucian movement (Dao Shiu) in Song. The book is so concerned by academic circles present. When we look up it, we could discover many things. First, the title of the book contains many meanings-<||>Dao Scholars' Illustrations on Dao<||> and <||>They speak and talk about Dao each other<||>. The meanings stress Dao Scholars' unique opinions and ways of talking about Confucianism. Second, the book collects many records of speaking and talking about Confucianism. It probably means that records are relevant to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style in Song. Third, Dao scholars encourage speaking and talking about Confucianism, maybe because of conversation. The article uses the book to discuss Dao Scholars' unique opinions of words and language. From this, we could comprehend the definitions on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孫長祥(2004)。儒家禮樂思想中的身體思維-從《禮記》論述。東吳哲學學報,10,25-54。
    連結:
  2. 張耀謙(2004)。莊子對語言之意見的時代考察。哲學與文化,31(4),179-189。
    連結:
  3. 龜山語錄。
  4. 元城先生語。
  5. 劉先生譚錄。
  6. 諸儒鳴道:二程語錄
  7. 國史大綱。
  8. 國史大綱。
  9. 二程集。
  10. 序言。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
  11. 劉先生譚錄。
  12. 龜山語錄。
  13. 上蔡先生語錄。
  14. 上蔡先生語錄。
  15. 宋元學案。
  16. 張載集。
  1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18.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19. 上蔡先生語錄。
  20. 二程語錄。
  21. 朱止泉先生文集
  22. 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23. 朱子語類
  24. 橫浦日新。
  25. 朱子全書:朱子語類
  26. 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
  27. 宋元學案。
  28. 橫浦日新。
  29. 二程語錄。
  30. 二程語錄。
  31. 元城先生語。
  32. 張載集。
  33. 龜山語錄。
  34. 江民表心性說。
  35. 宋代教育。
  36. 涑水迃書。
  37. 呂序。近思錄。
  38. 朱子全書:朱子語類
  39. Edward T. Ch''ien=錢新祖(1986).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0. J. L. Austin(1967).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 Kuang-ming Wu=吳光明(1997).On Chinese Body Thinking-A Cultural Hermeneutic.New York:Brill.
  42. 王先謙(1999)。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
  43. 王應麟。四部叢刊續編:困學紀聞
  44. 司馬光。諸儒鳴道:涑水迃書
  45. 市來津由彥(1989)。閩北おける朱松と朱熹-程氏語錄の資料收集おあぐつてー。集刊東洋學,62,129-142。
  46. 申小龍(1996)。論宋代的語言學變革。學術月刊,9,101。
  47. 朱澤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朱止泉先生文集
  48. 朱熹。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49. 朱熹(2002)。朱子全書: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安徽教育出版社。
  50. 朱熹。朱子全書:近思錄
  51. 朱熹集註。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
  52. 朱熹編。上蔡語錄。正誼堂。
  53. 朱喆(2001)。道言論-先秦道家語言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28(1),48-64。
  54. 佚名(1992)。諸儒鳴道。山東: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
  55. 吳樹平點校(1994)。十三經:詩經。台北:曉園出版社。
  56.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
  57. 李昌憲(1998)。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8. 李敏辭(1998)。《二程語錄》的文獻史料價值。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27),63-67。
  59. 李學勤主編(2000)。中國學術史(宋元卷上)。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60. 李曉東(1987)。經學與宋明理學。中國史研究,2,83-95。
  61.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
  62. 邱佳慧。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
  63. 邱佳慧(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64. 垣內景子(2005)。「心」と「理」をめぐる朱熹思想構造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65. 胡宏(1968)。周子全書:通書序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6. 胡珵。諸儒鳴道:劉先生道護錄。
  67. 苗春德主編(1992)。宋代教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68. 孫長祥(2003)。墨辯中的認識與語言。華岡文科學報,26,1-43。
  69.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70. 馬永卿。諸儒鳴道:元城先生語
  71. 馬永卿。叢書集成續編:嬾真子
  72. 馬永卿編輯。元城先生語。
  73. 馬端臨。文獻通考
  74. 張有軍(2004)。語言認知的哲學觀。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5),18-20。
  75. 張增田、靳玉樂(2004)。論對話教學的課堂實踐形式。中國教育學刊,8,42-45。
  76. 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77. 陳來。略論《諸儒鳴道集》
  78.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79. 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80. 程顥、程頤。二程集。
  81. 舒大剛(2004)。談談《儒藏》的編纂問題。四川大學學報,4
  82. 楊時。諸儒鳴道:龜山語錄。
  83. 楊時(1974)。龜山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84. 楊時(1974)。龜山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85.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86. 賈德納。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
  87. 賈德納。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宋代思想史研究。
  88. 熊燦修、張文楷纂。扶溝縣志
  89. 趙振(2006)。《諸儒鳴道》所收《二程語錄》考述。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1),141-144。
  90. 劉子翬。諸儒鳴道:崇安聖傳論。
  91. 劉勰撰、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2. 德昌重修、王增纂(1796)。書院。汝寧府志。
  93. 潘殖。諸儒鳴道:安正忘筌集。
  94. 蔣義斌(2003)。六藝身體思維的意旨。宗教哲學,29,68-87。
  95. 鄧洪波(2004)。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
  96. 墨翟撰、吳毓江註(1992)。墨子校注。成都:新華書店。
  97. 墨翟撰、吳毓江註(1992)。墨子校注。成都:新華書店。
  98. 錢穆(1995)。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9. 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0. 謝良佐。諸儒鳴道:上蔡先生語錄。
  101. 鍾彩鈞。二程對孟子知言養氣章闡釋之分析。宋代文學與思想。
  102. 韓瓘。諸儒鳴道:劉先生譚錄。
  103. 羅立剛(1999)。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04. 蘇寶榮(1997)。論宋代理學對我國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影響。古漢語研究,1(34),32-36。
  105. 蘇昞編。正蒙序。張載集:張載正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