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

并列篇名

Women in Lin Hsien-Tang's Life

DOI

10.29624/CHJH.201206.0002

作者

李毓嵐(Yu-Lan Lee)

关键词

林獻堂 ; 霧峰林家 ; 女性觀 ; 楊水心 ; 陳岺 ; Lin Hsien-Tang ; the Lin family at Wufeng ; Views on Women ; Yang Shui-Hsin ; Chen Ling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6 / 01)

页次

59 - 9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由於林獻堂對於女性,有較同時代士紳更為進步開明的觀念,男女平等的想法已深植於心,因此,他對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的妻子、女兒、媳婦、兄弟和堂兄弟之妻妾等婦女產生何種影響,彼此之關係為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本文以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林獻堂夫人楊水心之日記、林紀堂側室陳岺之日記為主要資料,重建林獻堂生活中女性的面貌。經由初步研究發現,林獻堂對於身邊的女性,有三點正面的影響:第一,不限制其日常行動,鼓勵她們參與公眾事務;第二,積極鼓勵婦女向學;第三,照顧家族中婦女的生活,協調其糾紛。因此,戰後吳素貞和曾珠如當選為國大代表,張月珠成立「慎齋佛學園」,推廣佛學,她們之所以成為婦女領袖、宗教領袖,無疑地,與林獻堂給與她們的影響有關。總結而言,林獻堂尊重妻子、關心女兒、愛護媳婦,是家族中未亡人的支柱,對有心向學的女性亦不吝指導,顯示像林獻堂這般開明的父權,非但不是限制壓迫婦女的惡勢力,反而是其追求自由、提升知識水準的助力。

英文摘要

Compared with gentlemen of the same age, Lin Hsien-Tang held a more liberal and open mind toward women and the equal status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refore, it's invaluab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Lin Hsien-Tang has exerted on his wives, daughters, daughters-in-law, brothers and wives of his cousins he frequently conta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women and Lin Hsien-Tang. Based on The Diary of Lin Hsien-Tang and diaries of Yang Shui-Hsin, Lin Hsien-Tang's wife and Chen Ling, his concubine, the author reconstructs the images of the women in Lin Hsien-Tang's life. The result of the initial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Lin Hsien-Tang on the women around him can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ly, he didn't impose restrictions on their daily conducts, but encouraged them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secondly, h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encouraging women to receive education; thirdly, he took care of his women and settled the disputes among them. As a result, after the war, Wu, Su-Chen and Tseng, Chu-Ju were elected as Assembly members. Chang, Yueh-Chu set up the ”Shenzhai Buddhist Park” to promote Buddhism. They became women leaders or religious leaders, which was undoubtedly related to Lin Hsien-Tang's impact on them. In conclusion, Lin Hsien-Tang respected his wives and took care of his daughters and daughters-in-law, serving as the backbone of the survivors in the family. He was also wiling to give instructions to women who were ready to learn, which has indicated that the open-minded paternity shown in Lin Hsien-Tang helped women to pursue freedom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rather than imposing restrictions on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鄭麗榕(2008)。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158-160+171。
    連結:
  2. 陳岺,〈陳岺日記〉,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1月28日,1924年1月6日、9月29日,1924年3月11日、3月12日,1月27日,11月15日,未刊稿
  3. 楊水心,〈楊水心日記〉,1930年11月5日、1934年3月24日,1930年10月16日、11月16日、12月15日,1930年10月5日,1930年10月7日,1928年6月26日,1930年1月22日,1930年4月17日、18日,1930年4月23日、10月10日、11月28日,1930年5月30日,未刊稿
  4.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1年11月5日,1952年1月8日、10日,3月4日,1951年10月3日,1952年4月17日,未刊稿。
  5. 〈彰銀前任董事長林猶龍暴斃之謎(上)〉,《聯合報》,1955年8月3日,版5
  6.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昭和十八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418
  7. 莊嵩編輯,《羅太夫人米壽詩集》(霧峰:霧峰林家自刊本,1939),共34號,即68頁
  8. 霧峰一新會編,〈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霧峰:霧峰一新會,1936),頁3、5、6、10、11、12、15、18、21、23、25、31、34、39、43。
  9. 〈鶴髮紅顏主僕 明來暗往鴛鴦 施秀玉榻前奉獻女兒身 林獻堂氏外氏風波緣由〉,《聯合報》,1956年9月21日,版3
  10. 〈林瑞騰氏の愛妾 魔都上海に逃走 熱愛してねただけに大狼狽 林氏病驅を引摺り上海ヘ 二十數萬圓を拐帶〉,《臺灣日日新報》,第13245號,昭和12年2月8日,版5
  11. 黃氏桂華,〈敬和灌園先生惠詩瑤韻〉,收於陳滿盈編,《海上唱和集》(東京:葉榮鐘發行,1940),頁75-76
  12. 〈林獻堂外室風波—施秀玉率子登啟事聲明與林同居關係謂係恩愛結合 供養關係未斷〉,《聯合報》,1956年9月21日,3版
  13. 〈彰銀前任董事長林猶龍暴斃之謎(下)〉,《聯合報》,1955年8月4日,版5
  14. 〈故林關關女士告別禮拜〉(臺北: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1996)。
  15. 楊氏翠竹,〈敬步家翁瑤韻〉,收於陳虛谷編,《海上唱和集》(東京:葉榮鐘發行,1940),頁76-77
  16. 〈霧峰一新會開文化通俗講演〉,《臺灣新民報》,第410號,昭和7年4月9日,版4
  17. 〈施秀玉之子要求姓林,林雲龍不同意〉,《聯合報》,1956年12月22日,2版
  18. 〈霧峰鄉.靈山寺(1879-2006)〉,頁1,頁2-3,頁8。
  19. Meskill, Johanna Menzel(1979).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Princeton, N.Y.:Princeton University.
  20. 王建竹編(1976)。臺中詩乘。臺中:臺中市政府。
  21. 江燦騰(2001)。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
  22. 竹中信子(1990)。植民地臺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大正篇。東京:株式會社田?書房。
  23. 李毓嵐(2010)。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24. 李毓嵐(2009)。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1),111-114。
  25. 私立長榮大學編纂(2009)。新修霧峰鄉志。臺中縣霧峰鄉:霧峰鄉公所。
  26. 林吳帖(1970)。我的記述。臺中:財團法人素貞興慈會。
  27. 林祚堅(1994)。臺中縣地方自治史料彙編。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8. 林博正主講、林蘭芳紀錄(2006)。說我霧峰林家。臺灣文獻,57(1),79+76-77。
  29. 林獻堂(1992)。灌園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30.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1.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4)。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2.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3.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4)。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4.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6)。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5.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7)。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6.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8)。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7.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4)。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8.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0)。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9.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8)。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40.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0)。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41.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7)。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42.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3.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4. 林獻堂、許雪姬編(201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45.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4)。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6. 林獻堂、許雪姬編(2000)。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7. 林獻堂、許雪姬編、何義麟編(200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8. 林獻堂、許雪姬編、呂紹理編(2003)。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49. 林獻堂、許雪姬編、周婉窈編(2003)。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50. 林獻堂、許雪姬編、張季琳編(2005)。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51. 林獻堂、許雪姬編、鍾淑敏編(2001)。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52. 林蘭芳(2008)。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學佛因緣(1927-1955)。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53. 高昭義編(1996)。臺南高長家族族譜。臺北:高昭義。
  54. 高雅俐(2008)。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代霧峰地方士紳的音樂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55. 高賢治編(1995)。臺灣宗教。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56. 國史館編(2000)。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57. 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書店。
  58. 許雪姬(2008)。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岺、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31。
  59. 許雪姬編、許雪姬紀錄、王美雪紀錄(1998)。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頂厝篇。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60. 許雪姬總編纂(2005)。續修澎湖縣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61. 連橫編(1992)。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2. 陳慈玉(2003)。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臺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無聲之聲2: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
  63.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64. 楊翠(1993)。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北:時報文化。
  65. 葉榮鐘(1995)。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
  66. 臺北第三高女校友聯誼會編(2001)。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學錄。臺北:臺北第三高女校友聯誼會。
  67. 蔡罔甘(2001)。旨禪詩畫集。臺北:龍文書局。
  68. 蔡采秀(1998)。臺中縣的佛寺。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69. 賴明珠(1998)。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70. 謝國興(2002)。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一八九三〜一九八二)。臺北:允晨文化。
  71. 魏秀玲(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
  72. 蘇秀鈴(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卞鳳奎(2019)。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與日本特務互動的情況。海洋文化學刊,27,33-77。
  2. 李毓嵐(2020)。丈夫日記中的妻子與情人-以楊水心、林玉盞、李招治為例。興大人文學報,65,87-125。
  3. 周叙琪(2022)。近代臺灣女性日記中的家政與家-以《陳岺女士日記》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9,1-66。
  4. (2013)。〈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3),125-175。
  5. (2013)。1920 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4),51-98。
  6. (2016)。紅塵中有閒日月:1920 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臺灣史研究,23(2),111-164。
  7. (2021)。板橋林家林松壽的控母案與辯護士鳩山一郎,1918-1921。臺灣史研究,28(4),163-200。
  8. (2021)。回眸、凝視與前瞻︰2018-2019 年臺灣人物研究的評析。臺灣史研究,28(4),25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