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年輕醫師的徬徨與抉擇-從《青杏》看1950及1960年代臺灣醫學教育、醫師出路及外流問題

并列篇名

Med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areer and the Exodus of Young Doctors in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an Analysis based on "Qingxing"

作者

許宏彬(Hung-Bin Hsu)

关键词

人才外流 ; 醫療移民 ; 醫學教育 ; 醫療市場 ; 醫學生 ; brain drain ; physician migration ; medical education ; medical market ; medical student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3 / 12 / 01)

页次

53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50年代後期起,年輕醫師的大量外流無疑是臺灣近代高等教育及知識發展史中耐人尋味的一環,也是二戰後全球專業人力流動網絡中的一股潮流。與同時期大批赴美的理工學生不同,醫師在日治時期已是個高度成熟的專業且有穩定的職涯發展。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於美援的挹注,臺灣醫學教育脫離原本的德日制並快速地美國化。與此同時,殖民時期以日式教育養成之西醫為尊的醫療市場,也因為戰後醫療政策的轉變而加入了許多新的競爭者而顯得混沌而複雜。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氛圍下,戰後新生代醫科畢業生,一方面必須面對且適應醫學教育體制上的重大變革,另一方面也面臨畢業後是否出國深造或留在國內進修開業的難題。本文擬藉由分析1950及1960年代臺大醫學院重要的校園刊物《青杏》,來觀察戰後初期臺灣醫療發展的兩個重要面向。首先,是從教員、醫科生及年輕醫師的觀點來考察美援對戰後臺灣醫學教育的具體影響;其次,本文希望能理解年輕醫師在面對這種劇烈的時代、醫學教育及醫療市場變遷時,如何在種種困惑及徬徨中思索習醫/行醫的意義並規劃職涯的進路。

英文摘要

From the late 1950s onward, many medical graduates in Taiwan decided to leave the island and pursue their further clinical training and career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articles and letters collected in ”Qingxing”, a widely read college journal for students and graduates of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hopes to address the structural reasons for this mass migration of young doctors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Three interrelated topics will be discussed. Firs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ramatic change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under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U.S. Aid. Second, it will analyze the changing medical market and expanding human resources during this period. Third, it will examine the professional pathways available to and challenges for medical graduates, and how they struggled to establish their own care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ramatically changing medical education and market. It reveals that, among a myriad of personal issues that motivated a young physician to leave Taiwan,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medical graduates to conduct more advanced and scientific career, as well as the disordered and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loomed very lar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張淑卿(2010)。美式護理在臺灣:國際援助與大學護理教育的開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125-173。
    連結:
  2. 陳靜瑜(2006)。1965年後美國華人社會菁英階層之研究。興大歷史學報,17,223-229。
    連結:
  3. (1964)。旅美來鴻。青杏,18,76-77。
  4. (1966)。醫學院電視臺。青杏,21,115。
  5. (1969)。巴爾的摩來鴻。青杏,27,110-111。
  6. (1960)。新大陸來鴻。青杏,9,18-25。
  7. (1956)。青杏雜誌社沿革。青杏,3,16。
  8. (1955)。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拾年大事記要。青杏,2,2。
  9. Bu, Liping(Ed.),Stapleton, Darwin H.(Ed.),Yip, Ka-che(Ed.)(2012).Science, Public Health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Asia.New York:Routledge.
  10. Chen, KP,Wu, HY,Yaung, CL,Chang, KK,Wei, H,Wang, CM,Hsu, SC,Lin, TL(1976).Studies on Health Manpower Supply in Taiwan. III. Current Supply of Physicians.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75(2),138-148.
  11. Chen, Kung-Pei(1965).Social Studies of Medical Student in Taiwan, China (I.)- Social Background of Medical Student.Memoirs of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1(1),70-85.
  12. Jones, Greta(2012).A Mysterious Discrimination: Irish Medical E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50s.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25(1),139-140.
  13. Mick, Stephen S,Lee, Shoou-Yih D,Wodchis, Walter P(2000).Variations i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ally Trained Physic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afety Nets' or 'Surplus Exacerb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50(2),185-186.
  14. Potato, Small(1967).Voice of a Small Potato.青杏,24,75.
  15. Warner, John Harley(2003).Against the Spirit of System: The French Impulse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Medicin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6. Wright, David,Mullally, Sasha,Cordukes, Mary Colleen(2010)."Worse than Being Married": The Exodus of British Doctor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o Canada, c. 1955-75.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65(4),546-575.
  17. 一「應當」(1959)。應當生涯。青杏,8,12。
  18. 天竺鼠(1955)。介紹醫預科。青杏,創刊號,17。
  19. 王尚義(2004)。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臺北:水牛出版社。
  20. 王尚義(1963)。野鴿子的黃昏。青杏,16,68-70。
  21. 王鵬男、陸茂元(1966)。留美同學會成立專輯。青杏,23,133-137。
  22. 本社(1966)。你想知道嗎?。青杏,22,5。
  23. 冰鴻(1957)。醫學生的難關─病理學科。青杏,4,16。
  24. 冰鴻(1959)。我們的意見。青杏,8,11+19。
  25. 成令方(1998)。性別與醫師專業─臺灣四代女醫師的故事。醫望,25,95-98。
  26. 江東亮(2003)。醫療保健政策─臺灣經驗。臺北:巨流出版社。
  27. 李貝(1968)。赫克涅斯鐘樓下的徘徊。青杏,26,92。
  28. 李貝(1966)。隱痛生涯。青杏,22,83。
  29. 李俊仁(2002)。生命的火焰:李俊仁回憶錄。臺北:新新聞。
  30. 李紹熙(1959)。鄉村醫師。青杏,8,23-24。
  31. 李雅明(1962)。怨。青杏,14,60。
  32. 杏熊(1962)。醫學院學生的身價。青杏,14,56。
  33. 沈梁壽慧(1967)。主婦生活在美國。青杏,25,48-49。
  34. 季瑋珠、江東亮(1988)。由醫學院雜誌內容初探醫學院學生價值觀念與表達方式之變遷:青杏雜誌三階段內容分析。思與言,25(5),497-515。
  35. 林國明(1963)。基礎醫學二十春秋。青杏,17,33-34。
  36. 林欽塘(1963)。逝去的青春。青杏,16
  37. 林照真(2010)。臺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分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38. 林溟鯤(1966)。留美時代的回顧。青杏,21,48-51。
  39. 林溟鯤(1968)。美國的內幕。青杏,26,53-65。
  40. 邱郁倫(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
  41. 青(1966)。Where AreYou Going?一個醫科畢業生的自白。青杏,22,75。
  42. 侯作珍(2008)。存在的困境與反抗─戰後臺灣存在主義文學探析。臺灣文學評論,8(2),131-148。
  43. 俊燕(1963)。產房的CLERK們。青杏,16,65。
  44. 胡匡政(1966)。談談做女醫生和做家庭主婦。青杏,22,42-43。
  45. 范進福(1966)。金色年華:大學生活的回憶。青杏,22,81。
  46. 徐靜(1957)。我暈倒了。青杏,4,20。
  47. 高村井(1962)。送給妻的新年卡片。青杏,14,37。
  48. 張步良(1964)。杏林隨筆。青杏,18,45-46。
  49. 張秀蓉(2009)。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0. 張秀蓉編(2013)。臺大醫學院1945-19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1. 張瓊珍(1962)。小夫生活雜記。青杏,14,48。
  52. 莊展鵬(1999)。肝炎鬥士 陳定信。臺北: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53. 郭文華(2010)。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7(1),175-210。
  54. 陳君愷(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55. 陳金生(1964)。年輕醫生之出路第五輯:開業上所需要的法律及處世常識。青杏,18,61-63。
  56. 陳金生(1963)。年輕醫生的出路第二輯(開業術之基本觀念)。青杏,15,46-48。
  57. 陳金生(1966)。年輕醫生之出路第七輯:談臺灣醫師之過去、現在與未來。青杏,21,43。
  58. 陳金生(1963)。年輕醫生之出路第四輯:臺灣的醫療糾紛之問題。青杏,17,39-42。
  59. 陳金生(1962)。年輕醫師的出路???(分析醫業人員成功之或然率及其平均收入之推定)。青杏,14,21-22。
  60. 陳金生(1963)。年輕醫生的出路第三輯:臺灣之密醫‧偽醫問題。青杏,16,31-33。
  61. 陳金生(1965)。年輕醫生之出路第六輯:漫談醫德與開業術。青杏,20,38-40。
  62. 陳拱北(1965)。醫學教育的流行病學。青杏,20,8。
  63. 陳拱北(1964)。醫科學生之─學習經驗意見與期望。青杏,18,22。
  64. 陳祥水(1991)。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65. 陸坤泰採訪、黃文哲採訪(1959)。我們的細菌學科。青杏,8,10。
  66. 喬曉芙(1957)。我是一個醫科學生。青杏,4,12。
  67. 曾文賓(1967)。我所見美國的醫學教育。青杏,25,26-27。
  68. 紫雲(1955)。醫學院學生宿舍古今談。青杏,2,10。
  69. 雄飛(1965)。太平洋東岸說傻話。青杏,20,47。
  70. 黃文哲(1961)。器官移植─免疫耐性─抗體產生機序。青杏,11,3-5。
  71. 楊玉齡、羅時成(1999)。肝炎聖戰:臺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臺北:天下文化。
  72. 楊思標(1967)。胡思亂講─一些自我建議。青杏,25,20。
  73. 楊思標(1966)。美國去來:與同學們談談留美問題。青杏,21,23。
  74. 經典雜誌編(2006)。臺灣醫療400年。臺北:經典雜誌。
  75. 葉明能(1961)。臨床實習隨筆。青杏,12,31。
  76. 葉曙(1970)。病理三十三年。臺北:傳記文學。
  77. 葉曙(1962)。三越太平洋,再訪「老同學」。青杏,14,51-57。
  78. 葉曙(1959)。我們自己的問題。青杏,7,2-5。
  79. 葉曙(2008)。閒話臺大四十年。合肥:黃山書社。
  80. 廖坤塗(1966)。選擇醫院須知。青杏,21,46-47。
  81. 廖坤塗(1964)。留美雜感。青杏,18,41-42。
  82. 漢水(1967)。INTERN?? INTERN! 在臺大醫院。青杏,24,98。
  83. 臺大學生(1955)。杏園生活。青杏,創刊號,18。
  84. 臺大醫學院同學(1962)。我們不需要改進嗎?。青杏,14,13-14。
  85. 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編輯小組(1998)。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中冊):光復後,1945-1997。臺北:臺大醫學院。
  86. 蝴蝶夢(1963)。七年隨想。青杏,16,40。
  87.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會所。
  88. 嚮直(1957)。初試鋒芒。青杏,4,21。
  89. 醫五‧正(1963)。克拉克回憶錄─形形色色話兒科。青杏,16,62。
  90. 魏火曜(1963)。臺大醫學院十六年。青杏,17,5。
  91. 魏火曜(1965)。賀青杏發刊十周年。青杏,20,4。
  92. 魏火曜(1960)。從留美畢業同學的通信談到醫學教育的趨向。青杏,9,1。
  93. 魏火曜(1967)。舊題重談。青杏,25,1-2。
  94. 羅俊宏(1963)。我與青杏。青杏,16,45。
  95. 羅密歐(1964)。旅美散記。青杏,18,43。
被引用次数
  1. 林建廷(2018)。等待醫治的斷指:冷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國/種族殘缺敘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9,5-35。
  2. 宋郁玲(2022)。南國夢:馬來西亞吉隆坡之台灣人才的空間流動與資本積累。臺灣東南亞學刊,17(2),49-91。
  3. (2014)。戰後臺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臺灣史研究,21(2),111-165。
  4. (2017)。行醫營生―小鎮醫師吳新榮的醫業、實作與往診。新史學,28(4),49-102。
  5. (2023)。醫療渴望地方、地方渴望照護:回顧並展望臺灣醫療史的地方性。臺灣史研究,30(3),17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