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鹿港十宜樓陳祈及其後代考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Shihyilou Chi Chen and His Descendants

作者

李昭容(Chao-Jung Li)

关键词

鹿港 ; 慶昌行 ; 十宜樓 ; 陳祈 ; Lukang ; the Qing-Chang Hang ; Shiyilou ; Chi Chen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4 / 12 / 01)

页次

25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鹿港八郊」象徵清朝曾有的繁華歲月,今中山路至金盛巷仍保留許多郊商舊址,如意樓與十宜樓為廈郊「慶昌行」祖厝。「慶昌行」為道光年間廈郊之首,於嘉慶年間由陳克勸所創。克勸生有七子,十宜樓的主人陳祈,為大房植柳之子、克勸之孫,受祖業庇蔭,捐貲至五品官,從商販之家兼為士紳家族;其漢學修養佳,喜愛蘇軾作品,與文人往來密切,蔡壽星、方家澍、施調賡、黃貽楫、洪棄生曾贈其墨寶或詩作,但受太平天國及戴潮春事件影響,欲振乏力,無法發揮所長。乙未割臺後,陳祈子輩未返回中國,而選擇留臺護產;改朝換代後,其三子質芬以財力任公職,成為殖民政府協力者,與七房陳懷澄、陳培煦父子共創家族再興。而十宜樓作為陳家重要的產業,從陳祈至子質芬、藻雲,孫子敏,乃至七房的懷澄,皆使其成為文人吟詩作樂的場所,可說明慶昌陳家在文化推展的貢獻。然而,為維持「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的形象,財力拮据,故將十宜樓一半屋厝賣給莊再添。戰後,陳家財力已不如從前,不過族人仍盡力貢獻文化事業,自費整修跑馬樓保留古蹟,並在辜家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時,捐獻古風樓並借展陳家文物於內。本文將探討十宜樓主人陳祈及其後代的歷史,藉由該家族史的興衰,來反映家族與地域社會發展的關聯性,進而理解從經濟鹿港轉化到文化鹿港的過程。

英文摘要

Eight famous trade associations of Lukang exemplified the heyday of Luka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Nowadays, many traditional sites of these trading companies are still located on Chung Shan Road and Chin Sheng Lane. For example, Yilou and Shihyilou are the original shops of the Qing-Chang Hang, the most powerful branch under the Hsia Trade Association during the Dau-K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Ke-Chuan Chen, the founder of the Qing-Chang Hang, had seven sons, one of which was the father of the owner of Shihyilou, Chi Chen. Due to the prosperity of his family, Chi Chen donated some money in order to get a status as five Pin in the class of gentry, changing himself from a businessman to a gentry. Being erudite in Han studies and having a liking for Shih Su's works of literature, Chi Chen associated wi th many scholars of the time. Shou-Hsing Tsai, Chia-Shu Fang, Tiao-Keng Shih, Yi-Chi Huang, and Chi-Sheng Hung had given Chi Chen either their pieces of calligraphy or their poems as presents. However, despite his abundant knowledge, he could not bring his talent into full play because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Dai Chao Chun uprising. After the Cession of Taiwan in 1895, Chi Chen's descendants did not move back to China, staying in Taiwan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property. Chi Chen's third son, Chih-Fen, bought a public position and became colonial government's assistant after the dynastic change. In addition, Chih-Fen and his relatives, Huai-Cheng Chen and Pei-Hsu Chen, made their family honor, Qing-Chang, thrive again. That Shihyilou became a place where men of letters tended to enjoy literature together was attributed to Chi Chen and his offspring's efforts. Therefore, it showed that Chen's family's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was indispensable. Nonetheles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image of Chen's family's elegance and prosperity, they were faced with som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o they sold Shihyilou to other relatives. Although Chen's family was not as wealthy as before, Chi Chen's descendants still made efforts to protect historic monuments after World War II, such as rebuilding Paomalou, contributing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Also, they donated Gufenglou as well as some Chen family's relics when Gu family constructed Lukang Folk Arts Museum.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history of Chi Chen and his descendants, demonst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ukang's society and economy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Chen's family's rise and decline, and see Lukang's change from economy to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廖美玉(2006)。閱讀姚瑩為臺入獄詩的幾個視角。成大中文學報,15,147。
    連結:
  2. 典藏臺灣網站: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e3/dc.html,2014.6.26下載
  3. 不著撰人,《寺廟臺帳》彰化郡(5)鹿港街(一),頁564。
  4. 陳質芬詩作收於櫟社第五冊、第八冊詩稿,典藏臺灣網站:http://digitalarchives.tw/,2014.2.15下載。
  5. 公文〈彰府建都字第52088號〉(彰化縣政府)。
  6.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書,《神明會調查,彰化郡鹿港街》,頁64-68。。
  7. 李昭容訪問,〈陳培烱訪問紀錄〉,未刊登逐字稿,2009年6月13日於溪湖陳宅。
  8. 陳錫瑜、陳培煦,〈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五十一年偵字第一三六六三號〉。
  9. 〈臺中之廈門觀光團〉,《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3月19日(6版)。
  10. 彰化縣鹿港地政事務所提供,〈新興76 番地號土地臺帳〉。
  11. 李昭容、施淑鈴訪問,〈洪施葉訪問紀錄〉,2014年2月15日於鹿港洪宅。
  12. 李昭容訪問,〈陳正剛、林鸞訪問紀錄〉,2014年2月9日於鹿港李宅。
  13. 《詩報》,216﹙1940.1﹚,頁20。
  14. 〈產婆謝謝你〉《聯合報》2000年5月14日
  15. 張淑子,〈重逢陳子敏兄喜贈〉,收於《臺灣教育》180﹙1917.6﹚,頁7。
  16.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官不起訴處分書五十一年偵字第九二八一號
  17. (1993)。寄鶴齋詩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臺中學事兩則〉,《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18日(6版)。
  19. 劉克明,《臺灣今古談》(臺北:新高堂書店,1930),頁158。
  20. (1997)。臺案彙錄己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1. 彰化縣鹿港地政事務所提供,〈和興248番地號土地臺帳〉。
  22.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下載網站:http://who.ith.sinica.edu.tw/,2014.5.11下載。
  23. 鹿港地政重造舊登記簿第參伍伍號。
  24. 陳威儒訪問,〈陳望洋訪問紀錄〉,2012年4月25日於鹿港陳宅。
  25. 楊爾材有詩〈次子敏詞友見贈原韻〉、〈次子敏君寄懷原韻〉,典藏臺灣網站: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08/f4.html,2014.6.26下載
  26. 鹿港地政事務所提供,〈鹿港地政重測前第肆壹伍號〉。
  27. 臺灣文藝叢誌
  28. 《詩報》106(1935.6),頁4。
  29. 李昭容訪問,〈陳錫旂、陳澤昭訪問紀錄〉,未刊登逐字稿,2014年1月15日於福興陳家。
  30. 李昭容訪問,〈楊遜姬訪問紀錄〉2014年1月21日於鹿港蔡宅。
  31. 彰化縣鹿港地政事務所提供,〈和興260番地號土地臺帳〉
  32. (1989)。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考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3. 李昭容訪問,〈陳錫旂訪問紀錄〉,2014年1月15日於福興陳宅。
  34. 李昭容訪問,〈莊研育電話訪問紀錄〉,2014年2月15日。
  35. (1984)。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大通書局。
  36. 李昭容訪問,〈陳碩峯、陳澤昭訪問紀錄〉,未刊登逐字稿,2014年1月26日於鹿港陳宅。
  37. 〈陳錫瑜簿帳〉(陳碩峯提供)。
  38. 岩崎潔怡,《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3),頁332。
  39. 陳錫瑜撰,〈民國39年11月21日拜烏受付簿〉。
  40. 李昭容訪問,〈陳啟洲、謝承烈訪問紀錄〉,2014年6月18日於彰化陳家。
  41. 陳家戶籍謄本。
  42. 陳威儒訪問,〈陳澤意訪問紀錄〉,2014年6月9日於嘉義陳宅。
  43. 陳錫瑜,〈陳情書〉(鹿港鎮公所)。
  44. 鷹取田一郎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207。
  45. 不著撰人,《鹿港風俗一斑》(鹿港:出版者不詳,1896),頁49。
  46. 陳錫瑜撰,〈民國39年11月21日治喪費買什貨簿〉。
  47. 尾崎秀真編,《鳥松閣唱和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頁87-88。
  48. 陳威儒訪問,〈陳正剛訪問紀錄〉,2014年5月25日電話訪問。
  49. 陳錫瑜、陳培煦,〈刑事再議聲請狀〉。
  50. 〈陳團圓致陳培煦信件〉,1962年7月10日。
  51. 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東京:民友社,1902),頁31。
  52. Smith, Philip、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53. 尤增輝(1976)。鹿港斜陽。彰化:文化書局。
  54. 尤增輝(1980)。鹿港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出版社。
  55. 方豪(1972)。鹿港之郊。現代學苑,9(3),4-5。
  56. 王崧興(1976)。八堡圳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文獻,26(4),43。
  57. 吳文星(2000)。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58. 李昭容(2011)。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
  59. 李昭容(2011)。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新北:稻鄉出版社。
  60. 李昭容(2010)。鹿港丁家大宅。臺中:晨星出版社。
  61. 李昭容。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
  62. 李若文(2011)。海賊王蔡牽的世界。新北:稻鄉出版社。
  63. 林文龍(2010)。彰化書院與科舉。臺中:晨星出版社。
  64. 林文龍(1999)。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出版社。
  65.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活動與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
  66. 林玉茹編、劉序楓編(2005)。鹿港郊商許志湖與大陸的貿易文書(一八九五〜一八九七)。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67. 林會承(1993)。清末鹿港街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68. 林翠鳳(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9. 施明發編(2013)。鹿港民俗文物館40週年紀念訪談。鹿港:財團法人彰化縣立鹿港民俗文物館。
  70. 施添福主持(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71. 施懿芳(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72. 施懿琳(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73. 施懿琳、楊翠(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74. 洪安全編(1996)。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五)。臺北:故宮博物院。
  75. 洪棄生(1993)。寄鶴齋駢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6. 張炳楠、王世慶(1964)。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1),43。
  77. 張麗俊(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78. 張麗俊(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79. 張麗俊(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80. 陳一仁(2009)。鹿港「慶昌號」家族史料研究。彰化文獻,13,122-180。
  81. 陳一仁(2004)。鹿港文史采風。彰化: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
  82. 陳支平(2001)。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泉州黃宗漢家族的工商業興衰。中國經濟史研究,3,76-77。
  83. 陳仕賢編(2010)。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4. 陳昶良主持、中國技術學院編(2004)。彰化縣歷史建築鹿港十宜樓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85. 傅錫祺(1963)。櫟社沿革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6. 單文經(2000)。鹿港鎮志.教育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87. 廖漢臣(1960)。彰化縣之歌謠。臺灣文獻,11(3),24。
  88.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84)。臺灣慣習記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9. 劉枝萬編(1994)。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90. 劉顏寧總纂(1989)。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1. 蔣敏全(2008)。彰化縣延續百年歷史的文社─友賢社。彰化文獻,11,105。
  92. 蔡文怡(1975)。鹿港民俗文物館創設人辜偉甫一席談。藝術家,7,31-35。
  93. 蔡青筠(1997)。戴案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刊。
  94. 蔡淵絜(1980)。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2),30。
  95. 蔡麗卿編輯(1996)。84年度代辦大專獎學金得獎學生作品集。彰化: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
  96. 戴瑞坤(2000)。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97. 戴寶村(198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98. 謝興堯(2005)。臺人輿論。近代史資料,82,4+11。
  99. 顏育潔(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0. 蘇麗瑜(2008)。鹿港書家王漢英及鹿港書壇。彰化: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
被引用次数
  1. (2021)。回眸、凝視與前瞻︰2018-2019 年臺灣人物研究的評析。臺灣史研究,28(4),25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