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環境史中的臺灣經驗-以1920-1930年代臺灣人的自然感知與環境衛生言論為主的考察

并列篇名

The Taiwan Experi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Environmental History: A study based on the Taiwanese people's natural perception and discussion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during 1920s to 1930s

作者

皮國立(Pi, Kuo-li)

关键词

衛生 ; 環境 ; 《臺灣民報》 ; 疾病 ; 空氣汙染 ; health ; environment ; Taiwan People News ; disease ; air pollution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22 / 06 / 01)

页次

61 - 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在「衛生」、「清潔」方面的認識,學界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對於這些概念中環境因子之論述,則還有待開拓。本文主要運用《臺灣民報》系列的資料為主,來考察日治時期臺人對環境衛生與健康觀念之認識。欲解決的核心問題為,自19世紀末以來,對於日常生活中各種不衛生環境之分析,是東亞衛生論述中的一條主軸,臺灣人在這樣的潮流中,如何感知與紀錄身邊不衛生的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連結?其次,在觀察到不衛生的環境後,臺人或殖民政府有著甚麼樣的舉措與改革思想?這裡面其實充滿了在改善環境衛生工作上,官民之間既合作又帶有緊張之關係,隨著臺人科普知識的增加與對公共事務日益重視,也將所謂的「衛生」,從過去以預防傳染病為主的思考,轉而對自身環境、權益的重視。和日治初期預防傳染病的思維比起來,文中所引述之臭氣、骯髒、糞便四溢的場景,與煤煙、塵埃飛揚等不適感,除了衛生上的考量,其實最主要是針對殖民政府不公平的施政、臺人日常生活中不適之感受,進行平反與挑戰。日人生活的舒適與進步,給臺人不少比較與刺激,並思考自身也要能邁入文明生活,並有權享受舒適生活之期待。

英文摘要

For the discussion of sanitation and hygiene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re have been abundant research findings. Nevertheless,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se concepts are scarc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Taiwan People New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aiwanese people's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and health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core issue is that since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analysis of unhealthy environments in daily lives has been important in the discussion of hygiene in East Asia. In the trend, how did the Taiwanese people perceive and recor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healthy environments and health? Besides, after observing the unhealthy environments, what were the strategies and thoughts towards reform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or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t, in fact, revealed the coopera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With the Taiwanese people's increased popula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affairs, the thought on hygiene switched from the thoughts of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o the focus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rights. In comparison to the thoughts to prevent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early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discomfort depicted in the article, such as the scenes full of odor, filthiness, and excrements, and the uncomfortableness aroused by flying smoke and dust, not only referred to hygiene but also challenged the unjust policie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the Taiwanese people's daily discomfort. The Japanese people's comfort and progress in their lives inspired the Taiwanese people to look forward to civilized lives and their right to enjoy a comfortable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皮國立(2016)。講道理──民國時期基督教與西方衛生觀念的傳播。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21,119-163。
    連結:
  2. 范燕秋(2008)。衛生看得見:1910年代臺灣的衛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7,65-124。
    連結:
  3. 梁瓈尹(2005)。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史耘,11,117-134。
    連結:
  4. 雷祥麟(2011)。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133-177。
    連結:
  5. 裴廣強(2017)。近代上海的空氣汙染及其原因探析─以煤煙為中心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7,45-86。
    連結:
  6. 蔣竹山(2017)。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近代臺灣醫療史研究的再思考。漢學研究通訊,36(4),14-25。
    連結:
  7. 賴完頻(2012)。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報》共塑公共領域:以文化講演會為中心一九二三~一九二六。思與言,50(2),59-108。
    連結:
  8. 《三六九小報》
  9. 《南京市政府衛生局十九年年刊》
  10.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1. 《格致新報》
  12. 《臺灣日日新報》
  13. 《臺灣青年》
  14. 《臺灣民報》
  15. 《風月報》
  16. 《臺灣新民報》
  17. Cavert, William M.(2016).The smoke of London :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modern c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Crosby, Alfred W.,陳琦郁(譯)(2008).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臺北:左岸文化.
  19. McNeill, William H,王玉山(譯)(2020).世界環境史.北京:中信出版社.
  20. Stradling, David(1999).Smokestacks and Progressives: Environmentalists, Engineers, and Air Quality in America, 1881-1951.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1. 小田俊郎,洪有錫(譯)(2000).台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
  22. 白榮熙(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衛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3. 皮國立(2012).「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24. 合信 1859 《內科新說》。上海:上海仁濟醫館藏校。
  25. 行政院衛生署(2013).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八).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26. 行政院衛生署(2013).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六).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27. 行政院衛生署(2001).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五).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28. 行政院衛生署(1995).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29. 行政院衛生署(2001).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四).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30. 行政院衛生署(2013).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七).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31. 行政院衛生署(1995).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32. 行政院衛生署(2001).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三).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33. 余新忠(2013)。清代城市水環境問題探析:兼論相關史料的解讀與運用。歷史研究,2013(6)
  34. 余新忠(2016).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余新忠(2013)。醫療史研究中的生態視角芻議。人文雜誌,2013(10),78-83。
  36. 克約翰,蔚利高譯 1910 《延壽通論》。上海:美華書局。
  37. 李孝悌(2008).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
  38. 李孝悌(1992).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9. 李佳卉(20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40. 杜聰明(1964).杜聰明言論集.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41. 杜聰明(1959).杜聰明言論集.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42. 林芬郁(2020).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臺北:貓頭鷹.
  43. 邱仲麟(2004)。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清華學報,34(1),181-225。
  44. 洪廣冀(2018)。從「臺灣之恥」到「發展最速的產業」:再思日治時期臺灣的科學林業與工業化。臺灣史研究,25(3),83-140。
  45. 夏明方(2020).文明的雙相:災害與歷史的纏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6. 高淑媛(2016).臺灣工業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47. 張秀蓉(2012).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8. 梁其姿(2012).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9. 梁其姿(2007)。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8),1-18。
  50. 莊勝全(201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51. 陳芳明(2004).蔣渭川和他的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
  52.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
  53. 黃采瑜(201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54. 董宜秋(2005).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臺灣便所興建及汚物處理.臺北:臺灣書房.
  55. 詹長權(2006).臺灣全志‧社會志‧衛生與健康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6. 臺北市衛生課 1934 《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臺北:臺北市衛生課。
  57. 劉士永(2001)。「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41-88。
  58. 劉翠溶(2019).臺灣環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9. 劉翠溶,伊懋可(1995)。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
  60. 蔡龍保(2008)。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舖設道路的演進及其發展。白沙歷史地理學報,5,129-161。
  61. 鄭志敏(2004).日治時期《臺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62. 濮德培, Peter C.(2018).萬物並作:中西方環境史的起源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3. 謝肇淛(1959).五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64. 藤浪剛一 1942 《日本衛生史》。東京:日新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