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桃園、新竹地區「食番肉」記憶之初探

并列篇名

The Memories of "Savage Flesh Eating" in the Frontier Society of Taoyuan and Hsinchu

作者

梁廷毓(Liang, Ting-Yu)

关键词

番肉 ; 食番肉 ; 原漢衝突 ; 口述歷史 ; human flesh ; savage flesh eating ; ethnic conflict ; oral history

期刊名称

興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23 / 06 / 01)

页次

133 - 1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北臺灣桃園、新竹的淺山地帶,因地理位置靠近山地,自清代至日治初期仍是原住民族的獵場與生活領域。而漢人在拓墾過程中,「隘墾區」的墾民面對與原住民生存領域的競奪、衝突,往往需要隘防組織才能存續,時常面臨到獵首的威脅。因而在原漢衝突的歷史過程中,衍生出「食番肉」行為。本文主要利用耆老口述訪談,輔以地方志、史料彙編等材料,旁及於前人研究成果,針對桃園、新竹淺山地區漢人移墾社會中「食番肉」行為,進行文獻資料與歷史口傳的比對,再以2017到2021年之間訪問該地區各傳統村落,地方耆老口述「食番肉」的記憶為案例,進而指出在民間社會的認知中,「食番肉」的原因,除了有目前歷史文獻和研究中較常提及的迷信食補之用、治療瘧疾之效、防止被殺害之能、驅除番人之功、解決糧食不足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普遍流傳於民間的說法──報仇與洩憤之心理平復作用,以及感官性的用語及描述型態。

英文摘要

The shallow mountainous areas in Taoyuan and Hsinchu in Northern Taiwan are still the hunting grounds and living areas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Japanese rule because of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near the mountains. The Han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the reclamation area of the reclamation people face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with the aborigines in the field of survival, often need the defense organization to survive, often facing the threat of hunting head. Therefor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Yuan-Han conflict, the behavior of "savage flesh eating" was derived. In this paper, we use oral interviews with elders, supplemented by local chronicles and historical compi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to compare documentary data and historical oral traditions on "savage flesh eating" in the Han migratory society in the shallow mountains of Taoyuan and Hsinchu, and then use the oral memories of "meat-eating" from the local elders interview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rea between 2017 and 2021 as a case study to point out that "meat-eating" in the civil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superstitious use of meat as a tonic,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ing malaria, the ability to prevent being killed, the ability to expel the folk, and the solution to food shortage, there is also a common folk saying that "savage flesh eating" is used for revenge and revenge, as well as for the psychological pacification of the sens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秀芬(2017)。從人到物──《本草綱目。人部》的人體論述與人藥製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
    連結:
  2. (2000).臺中市民間文學採錄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3. 三株里三元宮委員會(1989).三株村三元宮慶成福醮紀念特刊.桃園:三株里三元宮慶成福醮委員會.
  4. 不著撰人(1979).三角林開庄福德祠廟誌.桃園:三角林開庄福德祠廟.
  5. 不著撰人(1976).大坪復興神祠廟誌.桃園:大平里復興神祠.
  6. 片岡巖,陳金田(譯)(1996).臺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7. 王學新(2003).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 王學新(2001)。「殺番賞」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為例)。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 王學新(2011).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一:理蕃政策.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0. 白棟樑,(殺人有執照,殘忍食人肉),《聯合報》,1999.03.04,第39版。
  11. 白棟樑(1997).平埔族跡: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臺中:晨星出版社.
  12. 何敬堯(2017)。番肉的秘密一漢族如何食人。文訊雜誌,375,26-27。
  13. 呂佩如(2009)。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14. 李佳鑫(1999)。漢人獵殺臺灣原住民當食補秘史大公開。臺灣原住民月刊,創刊號,14-21。
  15. 佩吉.里維斯.桑德伊, Peggy Reeves,鄭元者(譯)(2003).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6. 林于昉,(「歹人」練膏煮湯物語),《蘋果日報》,2015.08.27,版次1。
  17. 林巧敏(2010)。典藏記憶:檔案館口述歷史工作之規劃與實施。檔案季刊,11(4),121-132。
  18. 哈利.法蘭克, Hany,黃楷君(譯)(2018).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臺北:遠足文化.
  19. 施添福(1990)。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
  20. 胡傳(1997).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1. 胡萬川,黃晴文(199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2. 張麗盆,(補正「漢人吃生番肉」歷史),《自由評論網》網站,2015.08.27,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10277%EF%BC%8C( 2018.02. 15上網檢索)。
  23. 連橫,《臺灣通史》第15卷(臺北:雅堂書局,1920),頁112。
  24. 陳俊傑(1997).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田野訪談紀錄.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25.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
  26. 喬治.萊斯里.馬偕, George Leslie,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27. 曾持衡,(埔社消息)《臺灣教會公報》(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03),頁61-62。
  28.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尹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8月20日,訪談地點:高平里張宅,未刊行。
  29.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黃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3月16日,訪談地點:沙坑村自宅,未刊行。
  30.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簡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8日,訪談地點:康安里何宅,未刊行。
  31.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何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8日,訪談地點:復興里何宅,未刊行。
  32.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范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3月28日,訪談地點:玉山里自宅,未刊行。
  33.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鍾女士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28日,訪談地點:大平里鍾宅,未刊行。
  34. 筆者(訪談)(2018)。筆者訪談,(黃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8年3月16日,訪談地點:新富里自宅,未刊行。
  35.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黃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4月9日,訪談地點:沙坑村自宅,未刊行。
  36. 筆者(訪談)(2018)。筆者訪談,(范女士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8年3月12日,訪談地點:金山里自宅,未刊行。
  37.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廖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6月2日,訪談地點:義和里廖宅,未刊行。
  38.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蔡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8日,訪談地點:東山里蔡宅,未刊行。
  39.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張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8月16日,訪談地點:大平里張宅,未刊行。
  40.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張清志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1月17日,訪談地點:張清志先生自宅,未刊行。
  41.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黃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8日,訪談地點:東山里黃宅,未刊行。
  42.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余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1月2日,訪談地點:新富里自宅,未刊行。
  43.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張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4月3日,訪談地點:新南里自宅,未刊行。
  44. 筆者(訪談)(2020)。筆者訪談,(游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20年3月17日,訪談地點:福安里游宅,未刊行。
  45.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溫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4月22日,訪談地點:溫先生自宅,未刊行。
  46.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呂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28日,訪談地點:大平里呂宅,未刊行。。
  47.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劉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8月13日,訪談地點:大平里劉宅,未刊行。
  48.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李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7月5日,訪談地點:福安里社區活動中心,未刊行。
  49. 筆者(訪談)(2021)。筆者訪談,(劉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21年1月6日,訪談地點:沙坑村自宅,未刊行。
  50. 筆者(訪談)(2018)。筆者訪談,(李女士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8年3月8日,訪談地點:金山里自宅,未刊行。
  51. 筆者(訪談)(2019)。筆者訪談,(邱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9年3月20日,訪談地點:沙坑村自宅,未刊行。
  52. 筆者(訪談)(2017)。筆者訪談,(陳先生訪談紀錄),訪談日期: 2017年6月8日,訪談地點:福安里陳宅,未刊行。
  53. 黃文雄(2005).中國食人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54. 黃卓權(2004)。清代桃竹苗地區內山開墾史的族群關係。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
  55. 黃榮洛(1989).渡臺悲歌.臺北:臺原出版社.
  56. 詹姆斯.達飛聲, James W.,陳政三(譯)(2014).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57. 達恩。瓦旦, Wadan(2000)。胡適的父親也看過漢人吃「蕃肉」!。臺灣原住民月刊,3,21-23。
  58. 達赫史(2002)。人聽聞的原住民骨骸製藥奇談。臺灣原住民月刊,26,30-36。
  59. 臺灣總督府,(宜蘭基隆淡水各廳下巡視所見概要)《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日治時期檔案,1897),編號V04518/A003。
  60. 臺灣總督府,〈馬武督社内鐺鋸山麓腦藔二於ケル生蕃凶行事件〉,(臺灣總督府襠案)巻04534件003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日治時期襠案,2002)。
  61. 臺灣總督府,黃麗雲(譯)(1987)。蕃界視察復命書:明治二十八年蕃地視察竹支廳報告。臺灣風物,37(4),125-142。
  62. 劉祝娟(2014).牛欄河畔.新竹: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63. 潘振鏞(2001).高原社區拓展史.桃園:高原社區發展協會.
  64. 鄭美惠(2008)。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65. 鄭麒來, Key Ray(1994).中國古代的食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6. 賴玉玲(2002)。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
  67. 謝金蘭,新竹縣文獻委員會(譯)(1953).咸菜硼沿革史.新竹:新竹縣文獻會.
  68. 藤井志津枝(1996).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番政策.臺北:文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