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洪櫻芬(2010)。理性與情感之關係─論休謨的道德情感主義。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2),13-22。
連結:
-
王鈞章,1983,〈憲法〉,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71。(2012/12/08 瀏覽)
-
Beardsley, Monroe C.(1958).Aesthetic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
Beardsley, Monroe C.(1970).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Metaphilosophy,1(1)
-
Bond, Edward Jarvis(1996).Ethics and Human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Cambridge:Blackwell.
-
Bond, Edward Jarvis、洪如玉譯、王俊斌譯、黃藿譯、黃藿校譯、但昭偉校譯、陳伊琳校譯(2012)。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臺北:學富文化。
-
Bourdieu, Pierre(1984).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Bourdieu, Pierre、劉暉譯(2001)。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Dickie, George(1965).Beardsley's Phantom Aesthetic Experience.Journal of Philosophy,62
-
Maquet, Jacques、武珊珊譯、王慧姬譯、袁汝儀校譯(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雄獅美術。
-
Shusterman, Richard(ed.)(1989).Analytic Aesthetics.Oxford:Basil Blackwell.
-
王剛(2008)。山水詩肇始的語言考察。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
王聖閎(2012)。美感(或者,感性)。藝外期刊,35,49-50。
-
朱建民編、葉保強編、李瑞全編(2008)。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國立空大。
-
宋灝(2008)。跨文化美學視域下的中國古代畫論。揭諦,14,37-78。
-
李澤厚、劉綱紀(1986)。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之部。臺北:里仁書局。
-
林火旺(2007)。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
南懷瑾(1990)。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
-
傅佩榮(2011)。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聯經出版。
-
蕭振邦(2013)。重構儒家美學觀─以「美善合一論」商榷為進路。鵝湖月刊,451,5-21。
-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
蕭振邦(2009)。「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應用倫理評論,46,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