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永恆與生命意義-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并列篇名

Eternit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ing Death

作者

柯志明(Immanuel Chih-Ming Ke)

关键词

永恆 ; 生命意義 ; 自由 ; 死亡 ; 道德 ; 愛

期刊名称

應用倫理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5 / 10 / 01)

页次

123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如果凡人都會死,而且死亡意指生命的徹底結束,那麼人的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必死的人仍有生命的意義,那麼這會是什麼樣的意義?這樣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反之,如果必死的人的生命不可能有意義,那麼:(1)人需要在乎現前的生活嗎?嚴肅生活或努力實現生活目標有意義嗎?更關鍵的,實踐道德有意義嗎?或者:(2)為了生命意義,人可能超越死亡嗎?憑什麼?本文將面對上述問題並意圖指出:首先,作為徹底結束人生命的死亡不但否定生命,也否定生命的意義;第二,只有真實地超越死亡,人的生命才可能有意義;然而,第三,人自身沒有超越死亡的能力,因而尋求生命的意義意味著必須求助於永恆的超越者;最後,為了生命意義,永恆的超越者以及超越死亡對人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總之,本文的基本主張是:有永恆生命是生命有永恆意義的條件,而生命有永恆意義是現實生命有意義的條件;為此,人需要超越死亡與永恆超越者的救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Baggini, Julian(2004).What's It All About?: Philosophy & the Meaning of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Cottingham, John(2003).On the Meaning of Life.London:Rouledge.
  3. Kant, Immanuel,Gregor, Mary(trans.)(1997).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Kenny, Anthony(ed.)(2006).The Wittgenstein Reader.Mald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
  5. Nagel, Thomas(1986).The View From Nowhe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Nagel, Thomas(1979).Mortal Ques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Nozick, Robert(1981).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Wilson, Edward O.(2014).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New York:Liveright Publishing Cooperation.
  9. Wittgenstein, Ludwig(2004).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London:Rouledge.
  10. 柯志明(2012)。死亡、愛與生命的意義。獨者,23,2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