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

并列篇名

A Buddhist Obstruction-Free Viewpoint Toward Life and Death

作者

釋照澄(Chao-Cheng Shi)

关键词

佛教 ; 死亡形上學 ; 三自性相 ; 三無自性 ; 責任基礎

期刊名称

應用倫理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5 / 10 / 01)

页次

83+85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一開始先提出以經驗論或理性論在同時理解死亡的現象與死亡形上學的困難處,並肯定康德的「想像力」在認識結構上的特殊地位足以解決上述認知上的問題。接著筆者以「我」及「我所」的概念拆解個體與死亡的關係,並採用「繞路」的間接方法以「三自相」與「三無自性」來論說個體與死亡的本質性意義是自性空無、本來寂靜。最後則是由佛法因緣觀的兩種不同表述方式來分析與「死亡」相關的倫理議題的判準,目的在提供一種「責任基礎」的取徑以做為道德判斷時的參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輯於《大正藏》冊25
  2. 〔隋〕吉藏,《死不怖論》,輯於《大正藏》冊50
  3.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法鼓經》,輯於《大正藏》冊9
  4.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輯於《大正藏》冊30
  5. 〔東晉〕提婆(譯),《中阿含經》,輯於《大正藏》冊1
  6.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輯於《大正藏》冊16
  7.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輯於《大正藏》冊19
  8. 〔唐〕義淨(譯),《大寶積經》,輯於《大正藏》冊11
  9.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輯於《大正藏》冊31
  10. 〔東晉〕闕譯,《佛說稻芋經》,輯於《大正藏》冊16
  11. Kant, Immanuel(2000).Critique of Pure Reas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Parfit, Derek(2011).On What Matte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李瑞全(1993)。休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4. 洪漢鼎(2014)。實踐哲學、修辭學、想像力:當代哲學詮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奧古斯丁、周士良譯(1998)。懺悔錄。臺北: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