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區議題與社區自主性關聯之探討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ty Issues and the Autonomy of Community

DOI

10.6785/SPSW.201306_17(1).0001

作者

郭瑞坤(Jui-Kun Kuo);徐依鈴(Yi-Ling Hsu);張秦瑞(Chang-Jui Chang);沈逸晴(Yi-Ching Shen)

关键词

社區自主 ; 社區議題 ; 社區參與程度 ; 民間團體 ; community autonomy ; community issues ;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 civil society

期刊名称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1期(2013 / 06 / 01)

页次

1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台灣目前不斷發展的情況,社區議題也隨之擴張,愈來愈多的民間團體介入社區,但居民才是社區主體,外來民問團體僅是促成社區自主的一種催化劑,故其涉入社區事務程度的多寡,將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本研究目的為瞭解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程度對社區自主性之關聯性、不同社區議題的居民其社區意識是否有所差異、不同社區議題的居民在社區參與程度上的差異及不同社區議題的居民自主性是否受到民間團體影響。本研究有關社區居民自主性的研究變項,包括「社區議題」、「社區意識」、「社區參與程度」和「社區自主性」四個構面,並以曾經參與過2003-2010年間「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培力中心的社區為抽樣對象,合計共64個社區,隨機抽取4個社區進行研究調查;另外特殊社區以美濃「吉洋人工湖」及中科三期的「中興新村高等科學園區」為研究對象,並利用問卷調查研究,進行SPSS軟體的統計分析。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檢驗的五項假設中有三項獲得支持,而有二項並未成立。成立的假設說明社區意識、社區參與程度皆會影響社區自主性,而社區議題的不同也會影響到社區居民參與的程度。在不成立的假設中,發現當地居民社區意識的凝聚,並不會因不同的社區議題而受影響;而不論為何種社區議題的類型,民間團體對於社區居民皆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本研究提出三層面的建議,包含社區意識觀點、社區參與程度、社區自主性觀點,以期提供政府組織或社區相關組織參考,並給予後續更為嚴謹的研究建議。

英文摘要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aiwan, many important community issues are raised. The growing of citizen's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munity movements and activities has made the community issues more complicated. Certainly, the residents are the major stakeholder of the community issues. The empowerment of citize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may be able to stimulate and strengthen the autonomy of communities.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ty issue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community.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community residents' autonomy was classified into four different types. They are as followed: ”community issues”, ”community awarenes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autonomy”. Residents of six sample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were chosen to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waren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autonomy of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community issues would affect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owever,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community issues, the outside groups of citizen's organizations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1),1-30。
    連結:
  2. 林吉郎、楊賢惠(2005)。臺灣社區產業發展中非營利組織角色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輔導桃米社區為例。通識教育學報,7,41-73。
    連結:
  3.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鈞、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連結:
  4. 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臺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劃,37(4),393-431。
    連結:
  5. 陳香妃、張金鶚、葉毅明(2007)。從集體行動看社區意識與管理制度對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之影響:主觀滿意度與客觀績效分析。都市與計劃,34(2),139-163。
    連結:
  6.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連結:
  7.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15(16),93-114。
    連結:
  8. 青年樂生聯盟( 2011 )。 《要求北市府「保障樂生院民安全立即停工」行動》。青年樂生聯盟網頁( http://e-info.org. tw/node/59895 ) 。
  9. 鍾永豐(2010) 。《一場起於反水庫興建,卻永無止盡的社區運動——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立過程》。美濃愛鄉協進會網頁(http://sites.google.com/site/mpampa1994/) 。
  10. 苦勞報導(2007)。《樂生、新莊大車拼,是誰不搞社區?》。苦勞網網頁(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9308)。
  11. 林立杰( 2012 )。《新舊更迭,文化長存》。中興新村榮景促進會網頁( http://chnv.tw/ ) 。
  12. Ahlbrant, R. S.,Cunningham, J. V.(1979).A New Public Policy for Neighborhood Preservation.New York:Praeger.
  13. Bellah, R. N.,Madsen, R.,Sullivan, W.,Swidler, A.,Tipton, S. M.(1985).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Harper and Row.
  14. Buckner, J. C.(1988).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6(6),771-791.
  15. Chipuer, H. M.,Pretty, G. M. H.(1999).A Review of Sense of Community Index: Current Uses, Factor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7(6),643-658.
  16. Cunningham, J. V.(1972).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32(6),589-602.
  17. Hamilton, E.(1992).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New York:Greenwood.
  18. Krech, D.,Crutchfield, R. S.,Ballachey, E. L.(1962).Individual in Society.New York:McGraw-Hill.
  19. Laverack, G.(2001).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Community Dvelopment Journal,36(2),134-145.
  20. Lee, Yok-shiu(ed.),So, Alvin(ed.)(1999).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New York:M. E. Sharpe.
  21. Plummer, J.(ed.),Taylor, J. G.(ed.)(2004).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Issues and Processes for Capacity Building.London:Earthscan.
  22. Renn, O.,Webler, T.,Wiedemann, P.(1995).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Evaluating Models for En Environmental Discourse.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3. Rosenberg, M. J.,Hanland, J. C.(1960).Low-Commitment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6(2),367-372.
  24. Rovai, A. P.(2002).Sense of Community, Perceived Cognitive Learning and Persistence i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5(4),319-332.
  25. Sadan, E.(1997).Empowerment and Community Planning.Tel Aviv:Hakibbutz Hameuchad.
  26. 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聯合學報,17,125-134。
  27. 王菁雲(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28.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的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2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臺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臺北:
  30.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臺北:文笙書局。
  31. 李謁政(2006)。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環境與藝術期刊,4,1-15。
  32.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31,1-21。
  33. 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19,30-38。
  34. 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56。
  35.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36. 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臺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75-185。
  37. 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20。
  38. 徐正光、宋文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
  39.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
  40. 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臺灣手工業研究所。
  41.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編(2008)。97 第2 梯次文化志工特殊教育訓練研習手冊。新竹: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42.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學習。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43.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63-90。
  44.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1,22-33。
  45.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
  46. 廖俊松(2006)。非營利組織與福利社區營造:龍眼林社區之經驗分析。環境與藝術,4,81-94。
  47. 羅秀華(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8. 羅秀華(2004)。社區自主與政策的對話。社區發展季刊,107,146-161。
  49. 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臺大社工學刊,5,151-195。
被引用次数
  1. 郭彰仁(2015)。社區意識對社區營造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灣農村社區為例。造園景觀學報,20(3),23-45。
  2. 黃怡臻、王光旭(2018)。社區人際網絡與社區意識及參與關聯性之研究:不同營造經驗社區的比較。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0,63-125。
  3. 李翠萍(2020)。偏鄉社群共善的建構條件:柬埔寨村落居民對生態環境危機的回應分析。台灣政治學刊,24(2),1-65。
  4. 邵軒磊(2015)。社群意識與原鄉敘事-以交工樂隊在美濃社區運動之作用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9(2),1-19。
  5. 吳靜宜(2018)。論地方文化館與社區意識和社區參與的關聯-以泰山娃娃產業文化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4),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