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代手作工藝之流行文化研究-以拼布設計爲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Handicrafts-Quilt Design as Example

DOI

10.29514/TJCD.200811.0018

作者

周欣諭(Hsin-Yu Chou);連德仁(Te-Jen Lien)

关键词

拼布 ; 手作工藝 ; 手感經濟 ; Quilt ; Handicrafts ; Emotive Economy

期刊名称

商業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8 / 11 / 01)

页次

281 - 2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手作工藝的創作表現已遍及於當代社會,端看其衍生的流行趨勢和效應,正好反應出普羅大眾重視以手工、手感為導向的設計風潮。近年來,手作工藝更涵蓋了體驗層面,即是以身體做為接收感知與形成意識的基礎,此亦爲眾多思想潮流和藝術形式的投射結果。本研究發現,此波手作工藝的流行文化,不僅直接感染人們的生活形態,更延伸至大眾消費與經濟活動等現實面向,可說是承載著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本研究以手作工藝之流行文化現象做爲探討的主軸,採文獻分析法並配合些許社會觀察來進行剖析論述,輔以拼布手作工藝之相關文獻資料,藉此襯托本議題的中心思想。此外,本研究之重點可分爲:第一,從手作工藝的演進脈絡,探究後現代藝術潮流之影響和表現。第二,自身體現象學的觀點出發,詮釋手作工藝的手感體驗現象。第三,以手作工藝的文化價值研討手感元素所觸及的集體意識,進而分析相關的消費現象及經濟趨勢。本研究期望增進手作工藝流行文化的可探究性,並將手作工藝與體驗的哲學觀相互連結,從中創造優質的手感意識,以擴展更多新的社會價值。

英文摘要

The creation of handicrafts has prevaile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Depending on the trend and reaction derived from it, handcrafts exactly reflect the design trend that emphasizes on handcraft and hand-touch. Recently, handicrafts cover an experience level, which treats body as a foundation of sensing and consciousness, and are also a projection of numerous thoughts and art presentation. This study finds this wave of popular handicrafts culture not only directly infects people's living appearance,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reality of populace expens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meaning the culture carrie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new er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opular culture of handicrafts, and adopt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coordinate society observes the analysis elabor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auxiliary puts together the quilt to make the technological desig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material. It takes advantage of this serves as contrast this main idea. In addition, the points of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1) from handicrafts the evolution grain of skill,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art current. (2) The body phenomenology standpoint sets out, explaining to work the hand feeling experience phenomenon of skill. (3)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ouched the element of hand feeling, and then analyzes related consumption phenomenon and economic tren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xpects to promote handicrafts of the culture, and links handicrafts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to create high-quality hand-touch consciousness and expand more new society valu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Ackerman, Diane、莊安祺譯(1999)。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
  2. B. Joseph, II Pine、Gilmore, James H.、夏業良譯、魯煒譯(2008)。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3. Eagleton, Terry、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
  4. Griswold, Wendy、黃信洋譯、曹家榮譯(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台北:學富文化。
  5. Jameson, Frederic、唐小兵譯(2004)。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當代雜誌。
  6. Koslowski, Peter、毛怡紅譯(1999)。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效果。上海:中央編譯出版社。
  7. Leadbeater, Charles、李振昌譯(2005)。知識經濟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
  8. Mornu, Nathalie(2005).Art Quilts: A Celebration: 400 Stunning Contemporary Designs.New York:Lark Books.
  9. Norman, Donald A.、翁鵲嵐譯、鄭玉屏譯、張志傑譯(2005)。情感設計。台北:田園城市。
  10. Paula, Nadelstern(1988).Quilting Together.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11. Pilotta, Joseph J.,Mickunas, Algis(1990).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ts Phenomenological Founda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2. Rookes, Paul、Willson, Jane、鄭日昌譯、周軍譯(2003)。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台北:五南。
  13. Smith, I.Kerry(1997).Fine Art Quilts: Work by Artists of the Contemporary Quilt Art Association.Bothell:Fiber Studio Press.
  14. Sokolowski, Robert、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坊。
  15. Storey, John、李根芳譯、周素鳳譯(2005)。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16. von Gwinner, Schnuppe(1998).The Hostory of Patchwork Quilt.Pennsylvania: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7. Wiss, Audrey,Wiss, Douglas(1983).Folk Quilts and How to Recreate Them.New Jersey:Main Street Press.
  18. 丁文玲(2006)。手作:一種新出版風潮。出版参考:業內資訊版,6,34。
  19. 于文杰(2005)。論英國19世紀手工藝運動。史學月刊,2005(12),104-113。
  20.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
  21. 王明蓀(1987)。東京夢華錄。台北:時報。
  22. 江韶瑩(2004)。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台北:時藝多媒體。
  23. 吳昭怡(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天下雜誌。
  24. 吳懷宣(2007)。邊界之外的必要之惡-跨領域藝術教育哲學。第三屆文化事業.創意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25. 宋佳潁(2006)。手作創業王。台北:數位人資訊。
  26. 周麗容(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
  27. 松井晴子、金石翻譯社。手感住宅。台北:三采文化。
  28. 河西(2004)。藝術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頂尖設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9. 紀玉君(2007)。西班牙手作人。台北:大塊。
  30.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31.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32. 張慧玲(1986)。日本DUY產生設計趨勢。自己動手作雜誌,11,7-10。
  33. 張繼文(1993)。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81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
  34. 陳衍(2007)。創意市集-新一代工藝創作。台灣工藝,26,10-15。
  35. 陳智勇(2006)。先秦時期的觸覺文化。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2),35-38。
  36.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城邦文化。
  37. 黃伯翰(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38. 黃麗娟(1997)。當代纖維藝術探索。台北:藝術家。
  39. 楊大春(2003)。梅洛龐蒂。台北:生智。
  40.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41. 鄔烈炎(2002)。手工藝現代演化與形態呈現。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2(3),65-66。
  42. 劉明惠(2002)。縫綴-襲花團錦簇的薪傳 美國現代夾棉拼布藝術。藝術家雜誌,326,271-277。
  43.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
  4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45.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五南。
  46.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
  47.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
  48. 鄧敏宏(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
  49.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
被引用次数
  1. 林宥涵、王藍亭(2010)。台灣客家美濃油紙傘之圖像視覺與文化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4,233-252。
  2. 鍾政偉(2020)。應用專家決策模式建構地方創生發展觀光策略指標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3(1),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