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錯視原理中多義圖形表現於平面構成之研究

并列篇名

Application of Ambiguous Figure of Optical Illusion in Graphic Design

DOI

10.29514/TJCD.201011.0002

作者

陳盈秀(Ying-Hsiu Chen);劉說芳(Shou-Fang Liu)

关键词

錯視 ; 多義圖形 ; 視知覺 ; 平面設計 ; Ambiguous Figure ; Optical Illusion ; Visual Perception ; Graphic Design

期刊名称

商業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0 / 11 / 01)

页次

19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平面設計的重點創意表現策略,必須要能夠引起觀賞者的注意,而錯視中多義圖形的表現手法往往能吸引觀賞者的目光,產生新奇、特別的感受,進而達到設計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錯視原理中多義圖形在平面構成之設計應用方法。藉著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的方法,對於錯視之視覺原理與視覺構成,以及多義圖形相關學理與作品進行論述。本研究結果冀望能做為相關基礎研究或應用設計之參考依據。最後並提出以下幾項觀點:1.視覺原理與平面構成之關係;2.多義圖形之表現手法;3.多義圖形之價值與展望。

英文摘要

Application of graphic design is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viewers. The most applied one is ambiguous figure of optical illusion. It gives viewers a novel and special feeling and successfully attracts them. This study explores application of ambiguous figure of optical illusion in graphic design. We review literatures and conduct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explicit formation of optical illusion and vision and theories and works of ambiguous figure. We hope that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or applications. Finally, we explicit: 1.Relation between formation of visual and graphic design; 2.Expressions of ambiguous figure; 3.The value and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of ambiguous fig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Thomas Reid(1785),Essays on the Intellectual Powers of Man。London:Macmillan and Co。
  2. Amheim, Rudolf、李長俊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
  3. Atkinson, Rita L.、Atkinson, Richard C.、Smith, Edward E.、Bem, Daryl J.、Hilgard, Ernest R.、鄭伯壎譯、洪光遠譯、張東峰譯(1990)。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4. Carraher, Ronald G.、Thurston, Jacqueline B.、蘇茂生譯(1982)。錯視與視覺美術。台北:大陸書店。
  5. Coren, Stanley,Ward, Lawrence M.,Enns, James T.(1999).Sensation and perception.Fort Worth: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6. Darley, J.、Glucksberg, S.、Kinchla, R.、楊語芸譯(1994)。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7. Denton, Craig、劉錫權譯、陳幸春譯(1998)。視覺傳達。台北:六和出版社。
  8. Eysenck, M. W.、Keane, M. T、李素卿譯(200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9. Gregory, Richard、羅德望譯(1987)。視覺心理學。台北:東亞圖書。
  10. Koffka, Kurt、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台北:昭明出版社。
  11. Kohler, Wolfgang、李姍姍譯(1998)。完形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12. Namio, Tsutsumi、劉建國譯、劉子倩譯(2002)。造型的發想。台北:六合出版社。
  13. Roukes, Nicholas、呂靜修譯(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想像力的激發。台北:六和出版社。
  14. Scientific American、梁庚辰譯(1974)。方位改變後的錯覺。科學月刊,59
  15. Sternberg, Robert. J.(2001).Psychology in search of the Human Mind.New York:Harcurt College Publishers.
  16. Strongman, K. T.、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17. Wallschlaeger, Charles、Busic-Snyder, Cynthia、呂靜修譯(1996)。設計基礎。台北:六合出版社。
  18. 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2000)。新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19. 上昭二(1997)。知覺の心理學。東京:
  20. 今井省吾、沙興亞譯(1988)。錯視圖形。台北:遠流出版社。
  21.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22.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23. 丘永福(1995)。圖文編輯。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24. 呂清夫(1999)。造型原理。台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25. 李冬薇(2009)。錯視覺圖形的視覺表現形式。藝術、生活,2009(6),30-32。
  26. 孟慶茂、常建華(2000)。心理學實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27. 林品章(1983)。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8. 林書堯(1975)。視覺藝術。台北:維新書局。
  29. 馬英哲(1979)。視覺設計基礎。台北:長松出版社。
  30. 高順安(2001)。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31. 高橋正人(1992)。視覺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32. 張之傑(1985)。名揚百科大辭典。台北:名揚出版社。
  33.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34. 張悟非(2002)。,台北:國科會。
  35. 張彪(2002)。圖形創意。安徽:安徽美術。
  36. 陳俊宏、陳力豪、李傳房(2003)。背景漸變角度改變對前景立體感知覺程度的影響。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37. 陳俊宏、楊東民(1999)。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38. 陳寬祐(1993)。基礎造型。台北:北星圖書公司。
  39. 陳翰凱、張謙允(2003)。視覺平衡影響視覺動勢強弱之視覺原則探討。藝術學報,73,75-88。
  40. 陸蕙萍、陳力豪、李傳房(2009)。Café Wall Illusion 相關幾何圖形錯視程度差異之探討。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
  41. 黃雅玲、伊彬(2004)。多義空間圖像中立體深度視覺區域研究。商業設計學報,8,227-237。
  42. 楊清田(1991)。造型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上)。藝術學報,49,70-71。
  43. 楊清田(1992)。錯視造型的原理─反轉錯視原理與圖形設計。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44. 熊祥林(1990)。消費者的知覺。台北:理明出版社。
  45. 熊鈍生(1979)。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46. 劉思量(2004)。藝術心理學。台北市:藝術家。
  47. 潘東波(2007)。設計基礎與基本構成。台北:相對論出版社。
  48.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49. 蕭嘉猷(2001)。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29-52。
  50.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學出版社。
  51. 魏朝宏(1987)。文字造型。台北:眾文圖書。
被引用次数
  1. 林銘煌、王靜儀(2012)。以眼動路徑探討多義圖形的辨識歷程。設計學報,17(2),49-72。
  2. (2024)。教具開發經驗分享與需求之探討-以基本設計錯視單元為例。設計研究學報,14,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