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Hyperbole originates from rhetoric and is the intentional use of exaggeration for theme modif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ronger impressions on viewers and thus achieve emotional association or impact thin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ncept and image hyperboles. Through analysis of hyperbole literature that encompasses rhetoric, psychology and visual application, theories of visual arts that span surrealism, advertising, comics and animation are transferred into hyperbole representations and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gender roles are th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a literature review as the discursive foundation, induction of opinions of hyperbole rules from expert interviews with the Delphi method, and consolidation of hyperbole representations and a design process flowchar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x methods of concept hyperboles, i.e. metaphor, analog, metonymy, anagram, symbol, and quotation. (2) There are seven methods of image hyperboles, i.e. deformation in size and scale, deformation in shape, repetition and quantity, textual replacement, dramatization, fragment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nd blending of heterogeneous forms. (3) Rhetoric methods are combined to form a process of hyperbole desig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hyperbole, this creation study applies hyperbole in design with the issue of gender roles as the core of poster creation them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even the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ss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i.e. changes in cultural vocabularies, family upbringing, schooling, bullying, media eulogization, role assignment, and social space.
|
参考文献
|
-
王韋堯、黃詩珮(2012)。插畫式平面廣告設計類型之探討與應用。設計學報,17(2),25-48。
連結:
-
(2017).Cambridge Dictionary.
-
Johnson, Allan G.、成令方譯、王秀雲譯、游美惠譯、邱大昕譯、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新北:群學。
-
Longman Dictionary(2017),英文辭典。2017 年7 月24 日,取自:https://www.ldoceonline.com/
-
McCloud, Scott、朱浩一譯(2017)。漫畫原來要這樣看。臺北:愛米粒。
-
Merriam-Webster(2017),Dictionary 英文辭典。2017 年7 月24 日,取自: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
Olson, David H.、Frain, John、張資寧譯(2000)。性別角色。臺北:天恩。
-
The Guardian(2010),40 best directors。2017 年12 月22 日,取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
-
Thormas, Frak、Johnston, Ollie、徐鳴曉亮譯、方麗譯、李梁譯、謝芹譯(1995)。生命的幻象—迪士尼動畫造型設計。北京:中國青年。
-
王宏仁、彭渰雯、陳婉琪、唐文慧(2014)。巷仔口社會學。新北:大家出版。
-
王彥婷(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
王紹強(2004)。廣告設計方法論。廣西:廣西美術。
-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海報設計概論。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
台北當代(2017)。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 x MOCA Taipei 展覽手冊。
-
朱欣熹(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
朱善傑(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
何耀宗(1975)。平面廣告設計。臺北:雄獅圖書。
-
但唐謨(2017),〈新北市政府府中15 紀錄片放映院電子報:九月府中講堂—夢囈大師大衛林區〉。2017年1 月5,取自:http://web.fuzhong15.ntpc.gov.tw
-
呂玉瑕(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臺灣社會學刊,48,51-94。
-
呂玉瑕、周玉慧(2015)。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臺灣社會學刊,58,95-155。
-
李新富(2009),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海報設計。2017 年5 月22,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74
-
沈謙(1995)。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
-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學。藝術欣賞,7,33-41。
-
林君潔(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
林俊良(2013)。台灣藝文海報發展與國際設計趨勢。台灣文學通訊,39,32-41。
-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藝風堂。
-
林品章(2007)。視覺傳達設計與實踐。臺北:全華。
-
邱夢偉(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教育部重修辭典教育本。2017 年7 月25 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
張秀珠、黃銘祝(2013)。草間彌生之「繪畫」創作表現。遠東通識學報,7(1),61-83。
-
教育部教育百科(2014),精神分析學。2017 年12 月22,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
許力文(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
設計戰國策(2018),全球五大海報展。2017 年月8 月2 日,取自:https://www.moe-idc.org/
-
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
-
陳俊宏、楊東民(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新北:全華科技。
-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
焦雄屏(2015)。閃回:世界電影史。臺北:蓋亞。
-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
-
楊耕雨(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
-
鄒永勝(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第56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吳天章:別說再見〉。2018 年1 月5,取自:http://www.daniellee.com/
-
劉其偉(2006)。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美術。
-
劉思慧(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
蔡謀芳(1990)。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臺北:三民。
-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
-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臺北市:智慧大學。
-
魏聰祺(2015)。修辭學。臺北:五南。
-
羅妙如(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
藝術家雜誌(2015),〈過去、現在與未來− 李小鏡/ 藝術家雜誌BY 葉謹睿〉。2018 年1 月5,取自:http://www.danielle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