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藝術介入社會教育-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愛藝反毒」專案為例

并列篇名

Art as Social Intervention-A Case Study of "Love Art, No Drug"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作者

林瑩(Lin Ying)

关键词

藝術介入社會教育 ; 文化近用 ; 反毒教育 ; 圖像角色IP ; art as social intervention ; cultural accessibility ; anti-drug education ; charact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期刊名称

商業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22 / 01 / 01)

页次

156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博物館做為社會教育機構角色,透由研究成果的不同呈現形式,傳遞文化、傳播社會知識,博物館已儼然成為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的最重要場域。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近年來在進行社會教育推廣活動,採分齡、分眾的創新與深耕原則,積極落實美術教育的理念。有鑑於青少年受當前受社會脈動的牽引,及其適值生理與心理的劇烈變化時期的需求,藝術具有陪伴、撫慰青少年心靈的功效,國美館自2019年起嘗試以「藝術」介入青少年反毒宣導的社會議題,透過「教案研發、實施」及「品牌建立、宣傳」與青少年連結、對話;並設計問卷針對全國培訓志工159人,及學生814人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以藝術介入社會教育,創新了博物館推廣社會教育內涵,並增進潛在觀眾參訪美術館意願。其次,國美館透過跨域整合方式,並以青少年熟悉的網路影音語言介紹藝術品,讓藝術作品以不同載體走出美術館,有效地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

英文摘要

As a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museums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venue for facilitating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through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spreading cultural and social knowledge. Recently,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TMoFA) has been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art education by 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and in-depth cultivation for different ages and audiences in its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Given the fact that young generation are led by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ir needs at a time of drastic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since 2019, NTMoFA has tried to intervene in the anti-drug issue for young people with "ar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s" and "branding and promotion", the museum has been able to connect and dialogue with young people, and has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159 volunteers and 814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seum's involvement in social education through art has created significance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d the willingness of potential audiences to visit the museum. Furthermore, through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NTMoFA introduces artworks an online, allowing young generation access to artworks out of the museum and effectively attracting more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方彩欣,盧品如(2016)。探討女性消費者對療癒系角色造型喜好因素──以醜比頭為例。設計研究學報,9
    連結:
  2. 吳麗娟(2016)。博物館視障服務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非視覺探索計畫」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2,65-104。
    連結:
  3.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
    連結:
  4. Prenky, M.(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9(5),1-6.
  5.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展覽作為一種社會介入:論博物館、當代典藏與公共史學。瀏覽日期,2021 年6 月 15 日,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870,2016 年 12 月。
  6. Watson, D.,Pennebaker, J. W.(1989).Health complaints, stress, and distress: exploring the central role of negative affectivity.Psychological Review,96(2),234-254.
  7. 大數據,Z 世代調查報告。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329
  8. 文化內容策進院,「圖像角色 IP」的那些事–從圖像角色類型到產業化營利。瀏覽日期,2021 年 7 月 15日,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6ce2074f
  9. 文化部網站,文化平權。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15 日,取自 https://www.moc.gov.tw/content_413.html。
  10. 全國法規資料庫,少年事件處理法。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C0010011
  11. 全國法規資料庫,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12. 2020 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育計畫。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15 日,取自 https://ilovemsfju.wixsite.com/fjusep/post/社會參與實踐觀點 - 推動友善平權博物館呂理政老師,2020 年 10 月。
  13. 宋昱婷(2015)。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
  14. 林崇熙(2019)。林崇熙(2019),全國博物館論壇,會議記錄。未出版。
  15. 林慧嫻(2012)。從認識博物館到認識自我: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活動。博物館與文化,3
  16. 林瑩(2020).闇黑世界「Momo 默默」—青少年反毒愛藝動畫秘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17. 根植法律網,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少年諮詢小組設置要點。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200001008400-0990323
  18.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 藝術領域。瀏覽日期,2021 年 7 月 20日, 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2/pta_18533_2143291_60289.pdf
  19. 陳國政(2005)。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20.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概念篇》。瀏覽日期,2021 年 7 月 10 日,取自 https://www.tipo.gov.tw/tw/cp180-219594-7f8ac-1.html
  21. 葉思岑(2005)。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
  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Z 世代。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Z%E4%B8%96%E4%BB%A3
  23.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21)。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Z 世代青少年之網路使用情形調查。瀏覽日期,2021 年 6 月 25 日,取自https://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https://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86
  24. 劉偉仕,林祥源(2014).青春期的成長與精神健康.臺北:衛生福利部.
  25. 劉婉珍(2003)。青少年做朋友~美術館能為青少年做什麼?如何做?。朱銘美術館季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