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Life Adaptation on New Immigrants

作者

吳瓊洳(Chiung-Ju Wu);蔡明昌(Ming-Chang Tsai)

关键词

新住民 ; 文化認同 ; 生活適應 ; New Immigrants ; Cultural Identity ; Life Adaptation

期刊名称

嘉大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7 / 12 / 3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對其原生國文化及台灣本土文化的認同情形,並了解她們的雙重文化認同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本研究目的如下:1.瞭解新住民對其原生國文化及台灣本土文化的認同情形;2.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新住民在雙重文化認同的差異情形;3.了解新住民的雙重文化認同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911 位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印尼之新住民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重要發現:(一)新住民對原生國文化及台灣本土文化,在情感歸屬或是實際的行為投入部分,都十分認同;(二)國籍、家庭氣氛、教育程度等不同背景變項之新住民對原生國文化認同有顯著差異;(三)語言程度、教育程度、家庭氣氛、有無工作等不同背景變項之新住民對台灣本土文化同有顯著差異;(四)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其本身的生活適應有正相關。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一)經常舉辦新住民之原生國文化的相關活動,營造友善尊重的多元文化環境;(二)鼓勵新住民學習台灣本土語言,以儘早適應台灣生活,進而認同台灣;(三)推動家庭教育活動,鼓勵新住民家庭積極參與,以利營造和諧正向家庭氣氛;(四)保障新住民家庭之就業權益,提供完善的就業機會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進而改善新住民對台灣本土文化之認同;(五)肯定新住民的雙文化優勢,對其新住民的生活適應會有正面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new immigrants and explor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ir bicultural identities and life adapta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 above-mentioned purpo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he valid samples of 911 new immigrants from China,Indonesia, and Vietnam were included to write questionnaires.. Percentag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correla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The status of new immigrants about the original nation culture and Taiwan culture of new immigrants were good, including the affection belongs and behavioral involvement;2. Nationality, family atmosphere and degree of education show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wards the original nation culture of new immigrants.;3. Language, family atmosphere and their family income show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wards Taiwan culture of new immigrants.;4. The correlation of new immigrants' bicultural identities and life adaptation was positiv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provid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連結:
  2. 吳瓊洳、蔡明昌(2009)。新住民子女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尌讀國中階段之新住民子女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459-488。
    連結:
  3. 黃若蘭、黃玉(2005)。大專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以北部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1-33。
    連結:
  4. 內政部(2015)。內政統計通報。臺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 年6 月25日。網址: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91286&ctNode=29699&mp=1
  5. Berry, J. W.(1997).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46,5-34.
  6. Damji, T.,Clement, R.,Noels, K. A.(1996).Acculturation mode, identity variation,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6,471-493.
  7. Dehyle, D.(1992).Constructing failure and maintaining cultural identity: Navajo and Ute school leavers.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31(2),24-46.
  8. Garmen, L.,Vicki, C.(2000).Race matters.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1(21),5-24.
  9. Ghaffarian, S.(1998).The acculturation of Irani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8(5),645-655.
  10. Gibson, M. A.(Ed.),Ogbu, J. U.(Ed.)(1991).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New York:Garland.
  11. Hill, C. L.(2004).Th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2. Hutnik, N.(1991).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13. Lonner, W.(Ed.),Berry, J.(Ed.)(1986).Field method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Newbury Park, CA:Sage.
  14. Padills, A. M.(Ed.)(1995).Hispanic psychology critic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London:Sage.
  15. Triandis, h. C.(ed.),Brislin, r. W.(ed.)(1980).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Boston:Allyn and bacon.
  16. 王明輝(2004)。台灣新住民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107,320-334。
  17. 石元康編(1998)。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8. 沈倖如(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9. 邱碧珍(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20. 夏曉鵑(2003)。資本國際化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21.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住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22. 袁愷(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3. 高元杰(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
  24. 張文信(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25. 張慶惠(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26. 莫藜藜、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新住民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105,55-65。
  27. 陳秀美(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28. 陳枝烈(2002)。,臺北:教育部。
  29. 陳恕烈(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30. 黃馨慧、陳若琳(2006)。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地生活能力需求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9/40,107-118。
  31. 劉美芳(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32. 鄭曉雲(1992)。文化認同論。北京:大陸社會科學。
  33. 謝臥龍(2003)。婚姻中性別權力關係的探討:以受暴國際東南亞配偶為例。外籍及大陸配偶受暴案例研討會,臺南:
  34. 顏錦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怡君,林恩存,李盈瑩,吳芝儀,王聖安(2018)。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新住民諮商議題。諮商與輔導,388,44-47+9。
  2. 黃佩儀(2023)。新住民子女之憂鬱症個案在校輔導。諮商與輔導,448,45-48。
  3. 林君黛,王誱竩(2019)。協助一位思覺失調症新移民女性跨文化適應之護理經驗。弘光學報,84,21-33。
  4. 林世哲(2019)。國中小戰鼓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文化認同度之相關性研究-以2018第六屆全國鼓陣錦標賽為例。體育學系系刊,18,1-14。
  5. 吳瓊洳(2023)。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新住民教育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446,21-25。
  6. 顏儀瑾,賴佑姍(2022)。照護一位新住民面對家暴及多重創傷之護理經驗。榮總護理,39(1),96-102。
  7. 張弘旻(2022)。文化的傳承與學習:新住民青少年家中視覺文化探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6(1),111-131。
  8. 鄭慈韻,黃崇儒(2023)。原住民舞蹈活動參與對原住民學童文化認同和自尊之影響。運動研究,32(2),53-67。
  9. (2021)。越南新住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326,41-57。
  10. (2022)。以環境多樣、學習材料、學習刺激對新住民幼兒及本地幼兒之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社會能力與情緒能力的影響:多重中介模式檢定。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0(4),41-43+45。
  11. (2024)。母語的使用與傳承:以新北市新住民家庭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4,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