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

DOI

10.6254/1998.9.245

作者

王雅各

关键词

男性女性主義 ; 性別意識 ; 學生政治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期(1998 / 06 / 01)

页次

245 - 2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探討婦女解放運動是否對校園中激進社團的男性成員造成影響。藉著提出男性女性主義的觀點,研究者以田野工作對兩所大學八個社團的二十八位成員做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研究發現:(1)不同型態的學生社團有不同的性别參與;(2)運動型社團中的男性成員符合父權文化中的「男性」性別刻板印象;(3)社團活動中充斥著性别歧視;(4)在跨社團和校外活動中亦有性别差異;(5)女性和男性在學生政治中有不同的關懷,女研社有其獨特性。綜合以上的發現,本文強調在表面上看來是自然而然的「激進校園社團較少有女學生的參與,是因為女生不適合(不喜歡、不能夠從事)政治性社團」,事實上是一個社會建構的結果。在「進步」學生社團中,因男性學生的性盲及以男性為中心作法的主導下,造就了一個不利於女學生參與的社團環境。在結論中,作者指出男性女性主義是否在現階段的校園造成衝擊並影響到學生社團的組織和活動是一個很難明確回答的問題,但婦女解放運動對社會的影響值得肯定,而吾人也更應著力於男性女性主義意識的成長。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Boone, J. A.(1992).Between men and feminism.London:Routledge.
  2. Breines, W.(1979).Review of personal politics: The roots of women liberation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new left.Feminist Studies,5
  3. Bristow, J.(1992).Between men and feminism.London:Routledge.
  4. Brod, H.(1987).The marking of masculinities.Boston:Allen & Unwin.
  5. Brown, J.(1969).Voices from women's liberation.Boston, New England:Free Press.
  6. Chodorow, N.(1974).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 Christian, H.(1994).The marking of anti-sexist men.London:Routledge.
  8. Echols, E.(1989).Daring to be bad: Radical feminism in America, 1967-1975.Minneapoli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9. Gilligan, C.(1982).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 Hearn, J.(1987).The gender of oppression: Man, masculinity, and the critique of Marxism.Sussex, UK:Harvester.
  11. Heath, S.(1987).Men in feminism.New York:Routledge.
  12. Jardine, A., Smith, P.(1987).Men in feminism.New York:Routledge.
  13. Kaplan, C., Glover, D.(1998).Gender.UK:Routledge.
  14. Kimmel, M. S.(1987).Changing men.Beverly Hills, CA:Sage.
  15. Nichols, J.(1980).Mens liberation: A new definition of masculinity.New York:Penguin.
  16. Oakley, A.(1985).Sex, gender, and society.England:Routledge & Kegan Paul.
  17. Pleck, J.(1981).The myth of masculinity.MA:M. I. T. Press.
  18. Porter, D.(1992).Between men and feminism.London:Routledge.
  19. Ross, A.(1987).Men in feminism.New York:Routledge.
  20. Rowbotham, S.(1992).Women in movement: Feminism and social action.New York:Routledge.
  21. Seidler, V.(1994).Unreasonable men: Masculinity and social theory.London:Routledge.
  22. Seidler, V.(1989).Rediscovering masculinity, reason, language, and sexuality.London:Routledge.
  23. Smith, P.(1987).Men in feminism.New York:Routledge.
  24. Tong, R.(1989).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25. 王舒芸 Wang, Shu-Yung(1995)。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6. 王雅各 Wang, Ya-Ke(1992)。學生運動與社會改革。社區發展季刊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59
  27. 王雅各 Wang, Ya-Ke(1995)。成長團體做為一種宗教儀式:從校園中的純女生社團談起。
  28. 王雅各 Wang, Ya-Ke(1996)。在校園中成立同志社團所面臨的困難和議題:台灣和美國的比較。拓邊.扣邊社會學研討會,台中:
  29. 王雅各 Wang, Ya-Ke(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Bulletin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41
  30. 王雅各 Wang, Ya-Ke、 Bell, D.、 Connolly, W. E.、 Drucker, H. M.(1967)。Political Science & Ideology
  31. 石計生(1990)。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第二屆新生代論文研討會
  32. 江士林(1992)。分析「兩性」、創造「兩性」:臺灣四十年來的研究。婦女研究通訊 Bulletin of the Women's Research Program,25
  33. 李元貞 Lee, Yuan-Chen(1994)。男人真能造反嗎?一評台灣新男性運動及論述。誠品閱讀 Eslite Book Review,18
  34. 周顏玲(1989)。婦女與性別研究的理論架構、方法及其中國化未來發展。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5. 林維紅 Lin, Wei-Hung(1992)。婦女運動與歷史研究。婦女研究通訊 Bulletin of the Women's Research Program,25
  36. 胡幼慧 Hu, Yow-Hwey(1992)。「婦女研究」:再研究:一些質疑和反思。婦女研究通訊 Bulletin of the Women's Research Program,25
  37. 唐先梅 Tang, Shain-May(1995)。雙薪家庭家事分工之研究雙薪家庭家事分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8. 孫瑞穗 、 李宛澍 、 盧郁佳 、 胡淑雯(1996)。男人造反,反了嗎?一新男性論述與新好男人/女人。騷動 Stir,1
  39. 秦光輝(1997)。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40. 莫藜藜 Mo, Li-Li、 王行 Wang, Shane(1997)。變遷社會中已婚男性家庭性別角色與觀念之省思。全國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1. 陳俊昇(1991)。台灣學生運動的組織變遷研究,1980-1990。第二屆新生代論文研討會
  42. 楊明敏(1994)。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43. 鄧丕雲(1993)。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44. 賴爾柔 Lai, Erh-Rou、 黃馨慧 Huang, Shin-Huey(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Bulletin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41
  45. 顧燕翎 Ku, Yen-Lin(1987)。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 Journal of Sunology: A Social Science Translation & Critical Commentary,2(3)
被引用次数
  1.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2. 林珮婷(2014)。男女有別?社會資本使用於政治場域的類型初探。選舉研究,21(2),81-112。
  3. 劉國兆(2013)。高等教育中學術參與和非學術參與之性別分析:女性主義的批判觀點。學校行政,84,80-100。
  4. 劉家鈞、郭麗安、王沂釗(2009)。男人的新天堂路:已婚男性與性別平等意識之互動。應用心理研究,43,207-251。
  5. 潘才學(2015)。大學生參與性別教育經驗和性別意識關係研究:以逢甲大學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18-34。
  6. 王雅各(2004)。《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讀後。婦研縱橫,70,63-69。
  7. 王雅各(2007)。新世紀的男性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4,135-173。
  8. 楊芳枝、黃淑玲、曾嬿芬、張晉芬、唐文慧、范雲、吳嘉苓、成令方(2004)。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85-157。
  9. 余貞誼(2011)。我可能不夠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認同與實踐的敘事建構。台灣社會學,21,101-156。
  10. (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