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人能弘道·道通為一: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挑戰及其回應

DOI

10.6254/1998.9.365

作者

黃光國

关键词

多重典范 ; 行動理論 ; 科學歷史主義 ; 結構主義 ; 詮釋學 ; 實在論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期(1998 / 06 / 01)

页次

365 - 3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指出:不同領域的學者之所以會從科學歷史主義、實在論、結構主義、詮釋學等觀點,對楊國樞教授所倡議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提出質疑,乃是因為其本土化論點中含有許多方法論的混淆。作者認為:要落實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必須在「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上做全面的移轉,揚棄素樸實證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的世界觀,採用「多重典範的研究取徑」,分別使用西方行為科學及行動理論的研究方法,發揮「人能弘道」的創造精神,來研究本土社會中的人與文化。這樣建構出的理論模式與深層結構,既能說明人類行為的普遍性,又能彰顯東方文化的特殊性,進而能聯貫「道、儒、法、兵」的文化傳統,達到所謂「道通為一」的境界。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1986)。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 (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The Sinicization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 (1958).From Max Web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1991)。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5. Bridgman, P. W.(1927).The logic of modern physics.New York:Macmillan.
  6. Dreyfus, H. L., Rabinow, P.(198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 Michel Fon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umenentic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Foncault, M.(1973).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New York:Vintage/ Random House.
  8. Gioia, Dennis A., Pitre, Evelyn(1990).Multiparadigm perspectives on theory build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5(4)
  9. Habermas, J.(1979).溝通與社會演化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Boston, MA:Beacon Press.
  10. Habermas, J.(1988).論社會科學的邏輯 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1. Heidegger, M.(1985).走向語言之途 Unterwegs zur sprache.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12. Macquarrie, John, Robinson, Edward(1962).Being and Time.New York:Harper & Row.
  13. Pears, D. F., McGuinness, B. F.(1961).名理論(邏輯哲學論)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a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4. Piaget, J.(1977).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New York:Viking Press.
  15. Piaget, J.(1972).發生認識論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6. Popper, K. R.(1957).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7. Popper, K. R.(1965).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8. Popper, K. R.(1972).客觀知識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Popper, K. R.(1963).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New York:Harper & Row.
  20. Putnam, Hilary(1978).Meaning and the Moral Science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21. Toulmin, S.(1967).In memory of N. R. Hanson.D. Reidel.
  22. 李維倫 Lee, Wei-Lun(1995)。本土心理學必須超越「心理實體論」。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4
  23. 林正弘 Lin, Cheng-Hong(1995)。對楊國樞教授「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一文的幾點淺見。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4
  24. 洪謙(1990)。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5.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社會研究所(1985)。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
  26. 唐力權(1995)。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 孫隆基(198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台山出版社。
  28. 高宣揚 Kha, Saen-Yang(1991)。哈伯瑪斯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9. 陳其南 Chen, Chi-Nan(1995)。從人類學的本土性談起。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4
  30. 傅大為 Fu, Dai-Wie(1995)。本土心理學與反殖民主義。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4
  31. 傅大為 Fu, Dai-Wie(1991)。歷史建構、邊陲策略、與「中國化」:對台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提法的思想史研究。島嶼邊緣 Isle Margin,1(1)
  32. 黃光國 Hwang, Kwang-Kuo(1987).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
  33. 黃光國 Hwang, Kwang-Kuo(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台北:心理出版社。
  34. 黃瑞祺 Hwang, Ruey-Chyi(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5. 楊國樞 Yang, Kuo-Shu(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The sinicization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6. 楊國樞 Yang, Kuo-Shu(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Why do we need to develop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1
  37. 劉述先 Liu, Shu-Hsien(1992)。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38. 劉述先 Liu, Shu-Hsien(1989)。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彭榮邦(2017)。文化主體策略?後殖民角度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47,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