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

作者

李敏龍;楊國樞

关键词

克制 ; 忍 ; 佛家 ; 容受 ; 堅心 ; 退讓 ; 道家 ; 儒家 ; 諺語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1998 / 12 / 01)

页次

3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要對忍的心理學概念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者首先透過對儒家、道家及佛家等傳統思想的討論,了解忍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和作用。在忍的概念分析中則透過對語言的意義分析,提出忍的心理學定義,以及忍的內容和忍的心機機制:克制、堅心、容受、退讓。研究一:忍的諺語研究則是透過歷代流傳在常民生活中的諺語材料進行內容分析,來理解蘊含在諺語中關於忍的概念。研究二:忍的開放性問卷研究,則是對於現代一般人所具有忍的概念的研究,希望了解現代一般人對忍的認知。研究一和研究二是以對忍的概念分析爲內容分析的架構,進行實徵性的研究。期望透過理念性和實微性的研究,使用過去與現在、知識分子和一般常民的資料進行忍的概念分析,達成對於忍的概念一個較具周延性的理解,以利於未來理論的建構。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Coser, Lewis A.(1967).Continu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New York:Free Press.
  2. Funder, D. C., Block, J.(1989).The role of ego-control, ego-resilience, and IQ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6)
  3. Funder, D. C., Block, J. H., Block, J.(1983).Delay of gratification: Som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4
  4. Lopatto, D., Williams, J. L.(1976).Self-control: A critical review and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Psychological Record,26
  5. Markus, H., Wurf, E.(1987).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38
  6. May, R.(1969).Love and will.New York:W. W. Norton.
  7. Mikulas, W. L.(1986).Self-control: Essence and development.The Psychological Record,36
  8. Mischel, W.(1974).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7
  9. Shoda, Y., Mischel, W., Peake, P. K.(1990).Predi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6)
  10. 文崇一 Wen, Chung-I(1988)。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1. 方立天(1990)。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2. 朱介凡(1986)。中華諺語志。台北:商務書局。
  13.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4. 何友暉 Ho, D. Y. F.(1981)。中國社會社教化的傳統模式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中華心理學刊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23
  15. 余安邦 Yu, An-Bang(1993)。,未出版
  16. 余德慧 Yee, Der-Heuy(1991)。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7. 利翠珊 Li, Tsui-Shan(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4
  18. 吳光(1990)。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19. 李敏龍(199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20. 李澤厚(1987)。哲學美學文選。台北:谷風出版社。
  21. 李澤厚(1991)。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2. 杜維明(1992)。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述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23. 杜維明(1985).Culture and self: 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New 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
  24. 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5. 沙蓮香(1989)。中國民族性(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 邱耀初 Chiu, Iau-Chu(1997)。矛盾性諺語與中國人權變思維關係之研究。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7. 金耀基 King, Ambrose Y. C.(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8. 金觀濤 Jin, Guan-Tao、 劉青峰(1992)。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9. 孫昌武(1990)。中國佛教文化序說。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0. 梁漱溟(1949)。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出版社。
  31. 陳茂泰(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32. 費孝通 Fei, Hsiao-Tung(1948)。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上海:觀察社。
  33. 黃光國 Hwang, Kwang-Kuo(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Confucianism and East Asian modernization。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4. 黃光國 Hwang, Kwang-Kuo(1983)。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社。
  35. 黃光國 Hwang, Kwang-Kuo(1978)。中國社會中應付人際衝突的心理動力歷程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in a Chinese society。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2(2)
  36. 黃囇莉 Huang, Li-Li(1996)。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37. 楊中芳 Yang, Chung-Fang(1991)。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8. 楊中芳 Yang, Chung-Fang(1993)。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兼評現階段之研究成果 On ways to deepen the 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1
  39. 楊國樞 Yang, Kuo-Shu(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0. 楊國樞 Yang, Kuo-Shu(1981).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13
  41. 楊國樞 Yang, Kuo-Shu(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Why do we need to develop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本土心理學研究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1
  42. 楊國樞 Yang, Kuo-Shu, 余安邦 Yu, An-Bang(1989).Social-oriented and 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es: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 of their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10th Biennial Meet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 ISSBD),Jyvaskyla, Finland:
  43. 楊慶堃 Yang, Ching-Kun(1959).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Cambridge:M. I. T. Press.
  44. 葛兆光 Ge, Zhao-Guang(1989)。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
  45. 雷霆(1991)。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46. 錢穆(1979)。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許翊庭(2020)。大學生敵意、知覺造成他人負擔、受挫歸屬感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