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個我」與「大我」以雙文化自我觀點建構台灣大學生生涯敘說

并列篇名

Individual Self and Big Self: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Narratives from the Bicultural Self Perspective

DOI

10.6254/2017.47.161

作者

洪瑞斌(Jui-Ping Hung)

关键词

大學生 ; 生涯發展 ; 敘說研究 ; 雙文化自我 ; bicultural self ; career development ; narrative research ; university students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7 / 06 / 01)

页次

161 - 2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理解台灣大學生之高比例生涯未定向現象,本研究針對2所私立大學之10 名大學生,4 男6 女,深度訪談他們的生涯發展歷程。經敘說研究之分析發現,所有個案生涯敘說可歸納為四個類型或群體,分別為「他人取向型」、「自我取向型」、「居間取向群體」以及「無動力取向群體」。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前述四者背後之生涯敘說主題即為「個我」與「大我」。本研究並加入本土心理學之「雙文化自我」觀點,再與相關文獻進行反思及討論,並發現二股生涯動力之互動、拉扯,可能增加台灣大學生生涯定向之困難與複雜性。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high percentages of career undecide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I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0 students, 4 males and 6 females at two private universities. Using narrative analysis methods, I divided the interviews into four types: Other-oriented, self-oriented, in-between oriented, and motivelessness-oriented. I extracted the themes of individual self and self-for-collective from the four.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bicultural self views from indigenous psychology to discuss the results, and I find the interaction and struggle between two career dynamics of Taiwan university students perhaps 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and complexity to make career decis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毛菁華、周富美、許鶯珠(2008)。技職院校女大學生生涯發展歷程模式之研究。高師輔導季刊,19,105-139。
    連結:
  2. 王玉珍、吳麗琴(2009)。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影響模式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39-79。
    連結:
  3. 王秀槐(2002)。人我之際:台灣大學生生涯建構歷程之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7,167-242。
    連結:
  4. 王秀槐(2015)。從「以我為榮」到「證明自己」:華人文化脈絡下知覺不同父母期待之大學生的生涯因應組型初探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7(1),79-97。
    連結:
  5. 吳宜真、賈紅鶯(2012)。以家庭系統觀看生涯抉擇。諮商與輔導,314,43-47。
    連結:
  6.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
    連結:
  7.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連結:
  8. 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3-69。
    連結:
  9.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連結:
  10. 楊國樞、劉奕蘭、張淑慧、王琳(2010)。華人雙文化自我的個體發展階段:理論建構的嘗試。中華心理學刊,52(2),113-132。
    連結:
  11. 謝茉莉(2003)。影響台灣南部地區女大學生生涯不確定感因素之探討。高師輔導所刊,8,35-60。
    連結:
  12. 簡君倫、連廷嘉(2009)。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高師輔導所刊,21,39-69。
    連結:
  13. Adeslon, J.(Ed.)(1980).Handbook of adolescence psychology.Toronto, Canada:Wiley.
  14. Denzin, N.(1989).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Thousand Oaks, CA:Sage.
  15. Fouad, N. A.(2007).Work and vo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8,543-564.
  16. Gunz, H.(Ed.),Peiperl, M.(Ed.)(2007).Handbook of career studies.Thousand Oaks, CA:Sage.
  17. Inkson, K.(2006).Protean and boundaryless careers as metapho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69,48-63.
  18. Loevinger, J.(1976).Ego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and theorys.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19. Markus, H.,Kitayama, S.(1991).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98,224-253.
  20. Rogers, C.(1951).Client-centered therapy.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21. Smith, J. A.編(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2. Young, R. A.(Ed.),Borgen, W. A.(Ed.)(1990).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New York:Praeger.
  23. 田秀蘭(199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33-148。
  24. 田秀蘭(199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5. 余鑑譯、Herr, E. L.、Cramer, S. H.(1999)。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國立編譯館。
  26. 吳芝儀譯、Lieblich, A.、Tuval-Mashiach, R.、Zilber, T.(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文化。
  27.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
  28.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
  29. 洪瑞斌(2012)。向大海進軍:以李安的生命敘說反思成年男性的轉化之道。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桃園:
  30. 洪瑞斌(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
  31. 夏林清、王芳萍、冷尚書(1995)。石化業勞工生涯策略探討:策略行動者的案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71-124。
  32. 康綠島譯、Erikson, E. H.(1989)。青年路德。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3. 陳麗如(1996)。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大專版):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34. 陸洛(2007)。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分析與實徵測量。美中教育評論,4,1-24。
  35. 游錦雲、李慧純(2010)。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生涯自我效能感與就業意願之關係探討─以高等教育資料庫為例。國教新知,57(1),26-42。
  36. 楊康臨、洪瑞斌(2008)。96年度輔仁大學補助整合型計畫期末報告96年度輔仁大學補助整合型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
  37. 劉淑慧、朱曉瑜(1999)。大學生的決策型態、不確定性的因應與生涯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48-473。
  38. 劉惠琴(2001)。大學生戀愛關係的維持歷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1-31。
  39. 簡惠美譯、Giddens, A.(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凃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胡珈華(2021)。當西方諮商與現代華人文化碰撞時。輔導季刊,57(4),1-10。
  2. 簡晉龍(2021)。本土心理學中的創造性「繼承」與「轉化」:以權威取向的理論發展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55,35-97。
  3. 劉淑慧,曹訓嘉(2023)。自我探索與發展之經驗結構:奠基於辯證存在生命生涯模式之輔導方案。輔導季刊,59(2),29-44。
  4. 王秀槐(2021)。進取與人和,自立而助人:台灣高中階段青年生涯概念原型分析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4,57-102。
  5. 葉光輝,張仁和,孫蒨如(2019)。華人本土自我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51,3-31。
  6. (2023)。「角色義務」與「獨立自主」的相生相依:矯正學校青年自我「關聯身分」野地闖蕩實踐歷程的現象學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59,191-257。
  7. (2023)。台灣高齡者由自我認同邁向統整之歷程:雙文化自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59,12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