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中小客家文化實驗課程對客家文化認同、客語使用頻率與客語聽力能力影響之研究

并列篇名

Effect of Hakka Cultural Experimental Program Toward Hakka Culture Identification, Language Use, and Listening Proficiency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DOI

10.6384/CIQ.201710_20(4).0002

作者

林信志(Hsin-Chih Lin);謝名娟(Ming-Chuan Hsieh);黃貞裕(Cheng-Joo Eng)

关键词

客家文化 ; 客語使用頻率 ; 客語聽力 ; Hakka culture ; Hakka language using frequency ; Hakka listening proficiency

期刊名称

課程與教學

卷期/出版年月

20卷4期(2017 / 10 / 01)

页次

25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促進中小學學生對客家文化之學習與瞭解,多所國民中小學於2015年寒假參與試辦客家文化實驗課程。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索客家文化實驗課程實施前後,參與課程之中小學學生在客家文化認同、使用客語頻率與客語聽力能力之差異情形,課程實施後中小學學生之課程滿意程度,以及分享和再參與意願。研究對象係3所國小與1所國中共116位學生,研究設計應用三角檢視模式,採混合研究方法設計。研究發現參與課程對提升客家文化喜歡程度、客語聽力均有幫助,但對於增加整體生活使用客語的頻率無顯著影響。建議課程應與家庭教育結合,並朝長期文化浸潤式的方向進行。此外,提供客語師資培訓課程、提高學生參與的誘因、整合各項客語資源等將是未來應著力之重點。

英文摘要

Several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launched a series of Hakka culture experimental program in winter 2015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Hakka culture. As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program effects before any further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before and after students taking the program,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Hakka culture identification, Hakka language using frequency, and Hakka Language listening proficiency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heir satisfaction toward the program,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gain. In this research, the Triangulation and a multiple methodology were applied. The findings included that participating the program enhanced the likeness toward Hakka culture and Hakka language listening, but it also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akka language using frequency. Some suggestions were concluded for connecting the curriculum to parent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cultural infiltration. Except for listening, the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should also be added with the speaking proficiency to strengthen the test validity with multiple dimensions. In addition, providing Hakka instructors training program, promoting incentives to attract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tegrating multiple Hakka language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incentives for school staffs to hold related activities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vocation are all equally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連結:
  2. 吳宗立、陳惠萍(2005)。國民小學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209-229。
    連結:
  3. 吳俊憲(2006)。臺灣本土教育的發展背景、概念架構及其課程改革籌劃。課程與教學季刊,9(1),61-79。
    連結:
  4. 吳書銘(2014)。我國鄉土課程設科政策之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59-89。
    連結:
  5. 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3(3),91-102。
    連結:
  6. 胡愈寧(2008)。客語生活學校國小學童客語使用能力之分析。聯大學報,5(2),47-65。
    連結:
  7.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73-100。
    連結:
  8. 陳盈宏、林信志(2016)。國民小學實施暑期學習課程方案之研究:以閩南語教學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9(1),85-106。
    連結:
  9.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推動夏日樂學試辦計畫(2015)。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
  1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98 至99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取自http:web3.hakka.gov.tw/dl.asp?fileName=18221495571.pdf
  1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3)。101-102 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取自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442317414871.pdf
  12. Cooper, H.(2004).Is the school calendar dated?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the politics of tim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3. Menard, J.,Wilson, A. M.(2014).Summer learning lo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Exceptional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3(1),72-85.
  14. 方麗萍(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歷史教學碩士班。
  15.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16. 卯靜儒(2002)。認同政治與課程改革:以鄉土課程為例的課程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1-26。
  17. 江佩芳(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18. 吳紜忻(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
  19. 周素娥(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20. 林信志、謝名娟(2016)。夏日樂學:本土語言暑期課程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9(3),135-162。
  21. 林俊瑩、謝亞恆、陳成宏(2014)。暑期學習對族群學習差距的影響:潛在成長曲線模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7(4),103-134。
  22. 邱羽翎(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23. 范若瑜(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客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24. 唐于婷(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市,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班。
  25. 郭金川(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26. 陳信木、林佳瑩(2015)。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客家委員會。
  27. 陳嘉甄(2013)。客家意象形成與族群認同。新北市:客委會。
  28. 陳寶珍(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29. 黃俞蒨(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30. 溫美芳(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31. 蔡志仁(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32. 戴秋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33. 鍾玫芳(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34. 鍾芳廉(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林世哲(2019)。國中小戰鼓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文化認同度之相關性研究-以2018第六屆全國鼓陣錦標賽為例。體育學系系刊,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