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我效能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

DOI

10.6162/SRR.2008.95.12

作者

謝秀芳;紀俊吉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

卷期/出版年月

95期(2008 / 04 / 01)

页次

76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2. Bandura, A.(197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3. Biddle, S.,Goudas, M.(1996).Analysi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dult encouragement and social cognitive variables.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6(2),75-78.
  4. Bray, S. R.,Cowan, H.(2004).Proxy 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intention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49,71-75.
  5. Cox, K. L.,Gorely, T. J.,Puddey, I. B.,Burke, V.,Beilin, L. J.(2003).Exercise behaviour change in 40 to 65-year-old women: The SWEAT study (sedentary women exercise adherence trial).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8,477-495.
  6. Harter. S.(1978).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 a develpomental model.Human Develpoment,21,34-64.
  7. Krick, J. P.,Sobal, J.(1990).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s.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54,19-34.
  8. Marcus, B. H.,Pinto, B. M.,Simkin, L. R.,Audrain, J. E.,Taylor, E. R.(1994).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to exercise behavior among employed women.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9(1),49-55.
  9. Nieman, D. C.、方明(2005)。好動份子最健康-強身卻病的秘訣。台北市:藝軒。
  10. Sallis, J. F.,Hovell, M. F.,Hofstetter, C. R.(1992).Predictors of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in men and women.Preventive Medicine,21,237-251.
  11. 王宗吉(1999)。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市:銀禾文化。
  12. 何東憲(2004)。台灣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成就目標與自我效能和自我學習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報,17(1),111-134。
  13. 呂宏淵(2003)。運動對懷孕期婦女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2(1),28-30。
  14. 林旭龍(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15. 林琮智(2004)。運動行為之決定者自我效能。屏師體育,8,19-24。
  16. 許泰彰(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17. 許樹淵、崔凌震(2004)。健康與體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18. 郭曉文(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19. 陳真美(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20. 黃婉茹(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21. 劉俐蓉、姜逸群(2005)。台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型態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1),21-32。
  22. 蔡守浦、錢慶安、陳業宏、陳志明(2004)。自覺運動利益、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與大專女性教師休閒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吳鳳學報,12,209-216。
  23. 蔡佳宏(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24. 盧俊宏(2005)。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34(3),15-23。
  25. 賴金鑫(1992)。運動醫學講座。台北市:健康世界雜誌社。
  26. 鍾東蓉(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彭武村、張松瑜、林秉乾、吳柏翰(2015)。飛輪運動課程表現回饋系統對參與者運動表現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4(1),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