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網球運動專項移動步法能力與訓練方法

DOI

10.6162/SRR.2009.102.12

作者

陳東韋;林俊宏

关键词

專項體育 ; 開放技術 ; 反應時間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

卷期/出版年月

102期(2009 / 06 / 01)

页次

82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依據運動專項的屬性,培養其特有的專項體能,能夠有效率的提升運動表現。網球運動屬於開放式技術(open skill)的表現,擊球的過程中須經過複雜的判斷思考,以及多選擇性的決策執行。選手要在極短的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內,判斷、決革與動作執行,因此快速的步法(foot work)及準確的移動(movement),能夠縮短動作的反應時間,從容不迫的執行擊球的動作,達成回擊的目標。本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影響網球運動移動步法的體能因素與訓練的方法,提供教練與選手在訓練時的參考,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有效提升選手在球場上的運動表現。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忠芳、李建平、郭世傑(2006)。網球單打比賽的生理學分析。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21-28。
    連結:
  2. 林俊宏、洪彰岑(2005)。影響網球運動表現的因素與訓練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季刊,19(3),74-82。
    連結:
  3. 莊東樹、陳逸祥、陳崇恩、詹淑月(2004)。網球運動後的恢復理論。文化體育學刊,2,217-225。
    連結:
  4. 連玉輝(2004)。現代男子強勢網球(Power Tennis)之研究―深度訪談的質化探討。體育學報,37,113-132。
    連結:
  5.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5).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Philadelphia, P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6. Bompa, T. O.、林正常、蔡崇濱、林政東、劉立宇、吳忠芳(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
  7. Bruce, F.(2001).The playing life health & fitness.Tennis Magazine,47,60-63.
  8. Fernández, J.,Méndez-Villanueva, A.,Pluim, B. M.(2006).Intensity of tennis match play.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40,387-391.
  9. Ferrauit, A.,Pluim, B. M.,Weber, K.(2001).The effect of recovery duration on running speed and stroke quality during intermittent training drills in elite tennis players.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19,235-242.
  10. Hartig, D. E.,Henderson, J. M.(1999).Increase hamstring flexibility decreases lower extremity overuse injuries in military basic trainees.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7(2),173-176.
  11. Roetert, P.、Groppel, J.、劉文娟、崔建強、董保健(2008)。世界一流網球技術。台北市:靈活文化。
  12. Verstegen, M.,Martello, B.(2002).Agility and coordination.High-performance sport conditionion,Champaign, IL:
  13. Weber, K.(2003).Demand profile and training of running-speed in elite tennis.Applied sport sci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tennis,Roehampton, London:
  14. Yoji, S.,Kaoru, U.,Shizuka, M.,Kazuhiro, S.(200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twork speed and the physical field test results of top junior Japanese tennis players.Applied Sport Sci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Tenni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TF WWCW,Vilamoura:
  15. Zatzyorski, V.(1980).The development of endurance.Teoria imetodica physicheskoi uospitania,Moscow:
  16. 王苓華(2001)。網球的應用生理學-適能發展。大專體育,55,127-132。
  17. 江勁彥、江勁政、吳杏仁(2005)。新世紀優秀網球選手之體能特質。彰化師大體育學報,5,66-74。
  18. 張本卿(2001)。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東韋(2014)。預防網球運動傷害之因應對策。中華體育季刊,28(2),125-136。
  2. 程慶祥、許太彥(2012)。優秀大專網球選手雙側下肢髖膝關節等速肌力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28,11-22。
  3. 劉承勇(2022)。繩梯訓練對大專網球選手腳步協調敏捷度與到位擊球表現之影響。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8,2-13。
  4. 盧廷峻、陳東韋、高文揚、林晉利(2016)。青少年網球選手專項體能檢測項目之差異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2),123-135。
  5. 彭郁芬、林俊宏(2011)。網球運動生理特質、環境因素及提昇表現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5(4),637-648。
  6. 温蕙甄、陳東韋、林晉利(2014)。核心肌群訓練對青少年網球選手運動表現初探與實作。大專體育,129,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