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網球接發球技術應用分析

DOI

10.6162/SRR.2009.104.14

作者

李鑑芸;邱豐傑;江中皓

关键词

公開賽 ; 大滿貫 ; 發球局 ; 高吊球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

卷期/出版年月

104期(2009 / 10 / 01)

页次

93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網球運動是一項高難度的競技比賽,它是一種在瞬間就必須要作出抉擇的運動,因此在比賽中常常會出現發球直接得分的情況,產生僵持互保發球局的局面,如誰能破對方的發球局即有取勝的可能性。Hung (1973)提出:「假如你勝了發球局,你就立於不敗之地,然而即使你贏了所有的發球局,至少也必須破對方一次發球局,才有機會贏得該盤」。接發球不只是一寐的強打,排除緩急自在的接球外,再配合高吊球及攻擊對手回接較弱之球,將使對手難於應付。網球比賽是在計算著誰失誤少誰的勝算就大(李建平,2004)。不論單、雙打比賽,接發球者的目的是為了破發球局,如能減少失誤來使發球者不易取分,接發球就更有機會動搖發球者的信心,而最後破了發球局,因此要面對高達200公里時數的發球而言,擁有良好接發球技術更是明顯重要。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2004)。國內優秀男子網球選手單打發球對比賽勝負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6,227-238。
    連結:
  2. 邱靖華(2004)。網球單打比賽平擊發球與接發球攻防模擬。大專體育學刊,6(2),191-199。
    連結:
  3. Austin, T.(2000)。打好回發球好回報多多。國際網球雜誌,43,36-38。
  4. Hung, L.(1973)。The serve and the return of serve: Tennis for women。New York:Doudlcady。
  5. Köning, D.、Huonker, M.、Schmid, A.、Halle, M.、Berg, A.、Keul, J.(2001)。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and hormonal parameters in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3,654-658。
  6. Kramer, J.、陳啟仲(1983)。打出最佳網球水準。臺北市:欣大出版社。
  7. Schonborn, R.(1999).The return of serve.Top Tennis Co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TF WWCW,Casablanca, Morocco:
  8. Smekal, G.,Von Duvillard, S. P.,Rihacek, C. N.,Pokan, R.,Hofman, P.,Baron, R.(2001).A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tennis matchplay.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3(6),999-1005.
  9. Talbert, W. F.,Old, B. S. .(1983).Tennis tactic singles and double.New York, NY:Harper & Row.
  10. Washington, M.(2000)。強勁的後座力。國際網球雜誌,44,58-59。
  11. 方國光(1992)。如何避免發球雙失誤。中華網協通訊,4,18-20。
  12. 伍啟萌(1995)。網球發球的實戰運用分析。大專體育,17,80-86。
  13. 阮如均(1981)。競技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時方法。臺北市:體育出版社。
  14. 林永安(1994)。網球發球不同慣用手選手之球路與落點之比較與探討。台灣體育,73,39-47。
  15. 松田岩男(1980)。序說運動學。臺北市:大修館書店。
  16. 邵品剛(1984)。發球與接發球。臺北市:維新書局。
  17. 張思敏(1985)。從網球比賽的統計資料中探討球技的應用與分析。中華體育,1,53-56。
  18. 張清泉(1988)。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研究。臺北市:體育出版社。
  19. 連玉輝(199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20. 陳志明(2008)。不同技術水準的網球選手對平擊球球路預期能力之研究。福爾摩沙體育學刊,2,15-24。
  21. 森田親男(1994)。新網球的科學。日本:日本網球研究會。
  22. 羅志勇、李來福(2007)。網球選手接發球起動動作結構分析。高應科大體育,6,62-67。
  23. 羅俊男(2003)。臺灣地區男子網球單打技術型態與世界頂尖選手之差異。師大體育,47,234-247。
被引用次数
  1. 劉記帆,林威玲,李建平(2018)。WTA女子網球選手發球及接發球數據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4,35-41。
  2. 劉記帆、楊聯琦、張素珠、吳秋燕(2016)。頂尖女子網球選手接發球表現對比賽勝負影響之探討─以2014澳洲網球公開賽為例。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2,102-109。
  3. 劉錦璋、劉佳哲、黃僅喻、張凱隆(2014)。頂尖男子網球選手接發球回擊策略分析:以Djokovic 與Federer 為例。運動研究,23(2),21-30。
  4. 彭譯箴(2014)。網球運動員接發球等待的技術─靜眼訓練。中華體育季刊,28(2),145-154。
  5. 謝鎮偉、董龍、林清山(2013)。2012 年台北海碩國際職業女子網球公開賽擊球技術對比賽勝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48-62。
  6. 詹益欣,溫延傑,許家得,馬君萍(2021)。迴歸預測分析紅土球場比賽勝負擊球型態表現因素影響-以納達爾為例。交大體育學刊,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