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運動舞蹈之參與動機―以電影《來跳舞吧!》為例
|
并列篇名
|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f Sport Dance-A Case of the Movie Shall We Dance?
|
DOI
|
10.6162/SRR.2010.108.09
|
作者
|
林麗真(Li-Chen Lin);王學富(Shyue-Fu Wang)
|
关键词
|
中年危機 ; 休閒效益 ; 人際關係 ; mid-life crisis ; leisure benefits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期刊名称
|
大專體育
|
卷期/出版年月
|
108期(2010 / 06 / 01)
|
页次
|
59
-
6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來跳舞吧!》(Shall We Dance?)是一部2004年的美國電影,劇中隱含一種反抗的精神。它是根據1996年榮獲日本電影學會十項大獎、由役所廣司主演的《大家來跳舞》所改編而成的美國電影,這部影片將重心定位於尋找生命中的熱情,影片調性在正經中帶著些微戲謔氣氛,雖然通俗、也很小品風格!有不少跟運動舞蹈有關的電影,主題都放在甦醒、喚起一種生命力,甚至是一種顛覆、一種反抗精神,彷彿肢體的律動節奏,就是會震撼著常規與傳統。而在片中除了刻畫中年人學習運動舞蹈產生的種種效應外,同時也反映出一般人參與運動舞蹈動機之呼應,在此,本文以《來跳舞吧!》這部電影為分析範圍,來探討運動舞蹈之參與動機。
|
英文摘要
|
Shall We Dance? was an American film in 2004. The play implied a kind of spirit of resistance. It was revised from the film Everybody Dance played by Kohzi Yakusho as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film won ten awards form the Japanese Film Institute in 1996. The film focused on searching for life's passion. The tonality of the film had a slightly bantering atmosphere in seriousness, although popular, was also with sketch style. The themes of many films related with sport dance emphasized on wakefulness, aroused the life-force, even a kind of subversion, or a kind of spirit of resistance. The rhythm of body seemed to shake the normal rules and tradition. The film not only depicted middle-aged people's various effects in the sport dance learning, but also reflected the echo of motivation when general people participated in sport danc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film Shall We Dance? to explore the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f sport dance.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
参考文献
|
-
楊昌雄(2000)。我國舞蹈運動之國際競爭力研究。體育學報,28,133-142。
連結:
-
賴韋伶、畢璐鑾(2008)。淺談運動舞蹈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96,44-50。
連結:
-
王子哲、施瑩瑜、謝瀛華(1992)。越活越健康─名醫談銀髮族保健。臺北市:中央日報。
-
舞網情深(2009)。國際標準舞介紹。上網資料:2009 年10 月28 日,資料引自http://www.dancers.com.tw/index.html
-
丁翠苓(2009)。舞動人生─舞蹈欣賞之基本認識。上網日期:2009 年11 月25 日,資料引自 http://www.mcu.edu.tw/admin/rdoffice/mcuposter/055/artist.htm#a
-
維基百科(2009)。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上網日期:2009 年10 月28 日,資料引自http://zh.wikipedia.org/zh-/%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
Driver, B. L.(ed.),Brown, P. J. (ed.),Peterson, G. L.(ed.)(1991).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
Heapes, R. A.(1978).Relat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8,399-408.
-
王雲幼(1990)。人生七十才開舞?老年人的舞蹈。藝術評論,2,31-41。
-
王學富(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
伍曼麗編(1999)。舞蹈欣賞。臺北市:五南。
-
李玉蘋(1997)。體育運動舞蹈概述。大專體育,34,74-80。
-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
邱秀霞(2002)。Mosston 互惠式教學理論於「體育運動舞蹈」教學中之應用。大專體育,61,10-16。
-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
傅建三(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黃心怡(1991)。舞蹈訓練原則。中華體育季刊,49,40-46。
-
黃慧芳(2006)。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
楊昌雄(2000)。第十三屆亞洲運動會舞蹈運動比賽裁判比賽。中華體育季刊,13,36-43。
-
葉榮裕(1997)。標準舞研究─線條篇。臺北市:明生。
-
劉碧華(2002)。舞蹈運動與老年生活。高師大體育,3,64-67。
-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