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n Men's Gender Role Stereotype Shaping and Releasing

作者

朱蘭慧(Lan-Hui Chu)

关键词

性別角色 ; 刻板印象 ;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 ;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鬆動 ; 男性研究 ; 生命史 ; gender role ; stereotype ; gender role stereotype shaping ; gender role stereotype releasing ; men's study ; life history

期刊名称

應用心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3 / 03 / 01)

页次

85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要達到「兩性平權」的目的,勢必要邀請男性的加入,一同來檢視目前社會上形塑的性別陷阱,這些性別的陷阱不僅帶給女性莫大的壓迫,同時男性可能也產生相對的傷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男性在其生命的歷程裡,影響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之因素為何?又有那些事件造成了男性性別色的鬆動?希望了解男性在鬆動其刻板印象後的想法又是如何?本研究採取生命史研究法,深度訪談了三位男性,分別寫出三位男性的生命史,最後描繪出三人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魚骨歷程圖,再加以綜合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的背景因素有:1.父母的教養;2.南北部的城鄉差距;3.老師、學校課程;4.同儕互動;5.電視、電影;6.職業關係。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鬆動之背景因素有:1.電視電影;2.愛情、家務訓練;3.母親大權在握、舅舅的糜爛;4.學校課程、能幹的女老師;5.個人特質。

英文摘要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ender equality, men need to be invited to join in to examine ”the gender traps” formed by the culture. These traps not only greatly oppress but also inflict relative damage on men.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stereotype of gender roles in men's lives, what events release men's gender role, and what they think afterwards.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uses the life history method and three men were interviewed. Three life histories are presented individually and with fish bone graphs to sketch the formation and the releasing of their gender role stereotypes. The background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roles are: 1. the upbringing of parents; 2.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of Taiwan; 3. teachers and school curriculum; 4. peer interaction; 5. television and movies; and 6. career interaction. The background factors in the relaxation of gender roles for men are: 1. television and movies; 2. romantic love and household affairs; 3. powerful mother and immoral uncle; 4. school courses and competent female teachers; and 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Bigler, R. S.,Liben, L. S.(1990).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s in gender-schematic processing.Child Development,61,1440-1452.
  2. Browne, B. A.(1998).Gender stereotype in advertising on children`s television in the 1990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Advertising,27,83-97.
  3. Christian, H.(1994).The making of anti-sexist men.London:Routledge.
  4. Creswell, J. W.(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CA:Sage.
  5. Denzin, N. K.(1989).Interpretive biography.CA:Sage.
  6. Doherty, W. J.,Boss, P. G.,LaRossa, R.,Schumm, W. R.,Steinmetz S.K.(Eds.)(1993).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New York:Plenum Press.
  7. Kimmel, M. S.(Ed.)(1987).Changing men: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y.CA:Sage.
  8. Messner, M.,M. S. Kimmel(Ed)(1987).Changing men: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y.CA:Sage.
  9. Palkovitz, R.(1984).Parental attitudes and fathers`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5-month-old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054-1060.
  10. Russell, G.(1978).The father role and its relation to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androgyny.Child Development,49,1174-1181.
  11. Shapiro, L.(2001).Guns and dolls.(cover story).Newsweek,115(22),56-62.
  12. Tierney, W. G.,Derizin, N.K.,Lincoln, Y.S.(Eds.)(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CA:Sage.
  13.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14. 王行(1998)。解放男人:男性的自覺與成長。台北縣:探索文化。
  15. 王行(1997)。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47-78。
  16.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
  17.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18. 江宜倩(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19. 何菁蓉(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20. 余佳倩(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21. 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台北市:張老師。
  22. 吳知賢(2000)。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的內容分析。「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23.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4. 吳靜吉(1989)。心理學下冊。台北:空中大學。
  25. 李卓夫(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26. 李金徽(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27. 李美枝(1987)。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28.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29.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30. 林秀芬(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1.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中華家政學報,22,76-85。
  32. 林惠雅(1992)。兒童青少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探討。輔仁學誌,26,195-206。
  33. 林瑞庭譯(1995)。海蒂報告:男性氣概。台北市:張老師。
  34. 胡真萍(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5.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36. 晏涵文(1991)。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台北市:張老師。
  37. 秦光輝(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38. 曾文鑑(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9. 黃文三(1994)。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0. 黃囇莉(2000)。是盟友還是對手?-男性研究vs.女性主義。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5-27。
  41. 黃囇莉(2001)。心理學與性別:從「科學」心理學到建構心理學。近代中國,144,116-125。
  42. 楊美雪(2000)。互相瞭解是必須的。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6-7。
  43. 葉紹國(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44. 鄒中慧(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
  45. 熊瑞梅、周顏玲(2000)。兩性在家庭與工作上的不平等。21世紀家庭生態趨勢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6. 趙彥寧(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47.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
  48. 劉淑雯(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9. 蔡惠娟(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50. 蔡詩萍(1998)。男回歸線。台北市:聯合文學。
  51. 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譯(1987)。男性解放。台北:婦女新知出版社。
  52. 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譯(1997)。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
  53. 鄭至慧、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54. 鄭淑子(1992)。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55. 黎曼妮(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56. 賴友梅(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57. 謝臥龍、方德隆、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1,223-257。
  58. 謝臥龍、駱慧文、糠明珊(1996)。性別意識與女性治療工作坊研討會論文集暨大會手冊。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戴瑞銀(2016)。客家男性性別角色形象與家庭價值觀之探究-以關西地區1960年代末出生之男性為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學位論文。2016。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