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空間、符號、傳承:天橋文化傳承與昇華

并列篇名

Space, Symbol,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of Tian-Qiao Culture

作者

廖菲(Fei Liao)

关键词

空間 ; 符號 ; 象徵 ; 平民文化 ; 文化傳承 ; spatial ; symbol ; symbolize civilian culture ; culture inheritance

期刊名称

應用心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0 / 03 / 01)

页次

73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借用美國學者高特第納(Mark Gottdiener)的「社會空間視角」(Gottdiener & Hutchison, 1994),以北京市天橋社區為例,闡述天橋社區的空間構建及其歷史變遷。天橋空間構建在歷史的區隔政策影響下,形成了以居住地為身份符號象徵的識別體系。天橋空間成為北京平民的空間,天橋居民擁有北京平民的身份符號。在天橋這個平民的實踐空間中產生了平民文化,塑造了平民的人格心理、及平民生活方式。伴隨天橋的時空變遷,天橋人扮演著重要的文化傳承與弘揚者角色。他們不僅將傳統平民文化中那種淳樸、真誠的助人、奉獻等精神與現代人友愛、奉獻、服務、參與等新公民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還將傳統的互助空間從私人空間-鄰里,擴大到城市更大的公共空間-北京市。 他們不僅追求社會參與,在志願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而且還擔當社會責任與義務。他們憑藉著對天橋文化的高度認同,在公共空間中爭取天橋文化發展、規劃的話語勸,開展天橋文化的反思,這種文化自覺、以及對社會責任與義務的擔當,體現出當代天橋平民文化內涵的昇華。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ideas of ”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 by Gottdiener, as an example of Tian-Qiao Region, this article are expatiating on their spatial-compose and their historical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separate police, the spatial-compose of Tian-Qiao became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civilian. The Spatial-compose of Tian-Qiao became the space of Beijing's civilian and the local people were also become the symbol of Beijing's civilian. Under this spatial-practice, the local-culture, psychology and their manner of living was formed. The local people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enrichment as the time passed. They are not only combine their honest, unsophiscate and dedication together with modern people friendship, consecration, serving and participated in but also extended these characters from their local to all the Beijing's city. They are not only pursuing their social participate and their self-worth during their activities but also undertak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right of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Tian-Qiao culture based on their highly identify to their culture. They are also reconsidering their culture.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pulsory are also the sublimation of modern Tian-Qiao peopl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Barthes, P.,Annette Layers(Tran.),Cohn Smith(Tran.)(1967).Elements of semiology.New York:Hill and Wang Press.
  3. Bourdieu, P.(1979).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bersity Press.
  4. Bourdieu, P.(原著),Wacquant, L. D.(原著)(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Elias, N.(原著)(1998).On civilization, power and knowledge: Selected writings(Heritage of sociology ser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Elias, N.(原著)(1939).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Basel:Verlag Haus zum Falken.
  7. Erstdruck. Freud, S.(原著)(1930).Das unbehagen inder kultur.Erstdruck.
  8. Foucault, M.(原著)(1975).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ee de la prison.New York:Random House.
  9. Freud, S.(原著)(1927).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10. Gottdiener, M.,Hutchison, R.(1994).The new urban sociology.Boston:McGraw-Hill.
  11. Lynch, K.(原著)(2001).Good city for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2. Park and Burgess(1925).The c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Penz, F.,Radick, G.,Howell, R.(原著)(2004).Space: In science, art and societ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4. Simmel, G.(原著)(1908).Soziologi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formen der vergesellschaftung.Leipzig:Duncher & Humblot.
  15. Tonnies, F.(原著)(1887).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Leipzig:Fues's Verlag.
  16. Tylor, E.(原著)(1992).Primitive culture.Murray:
  17. 牛青山(2007)。天橋舊話。北京:中華書局。
  18. 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19. 北平市社會局(1936)。北平市社會局關於呈送設立民眾樂園計畫草案、經費預算給市政府的簽呈及第一區民眾教育館的訓令,621(2)
  20. 北京市宣武區建設管理委員會合編、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會合編(1997)。宣南鴻雪圖志。北京:中國建築出版社。
  21. 北京市政協(1984)。文史資料選編。北京出版社。
  22. 北京電視台(2009)。城南行動。勢在必行,1
  23. 司敏(2004)。社會空間視角:當代城市社會學研究的新視角。社會,5,17-19。
  24. 白傑(2005)。宣南文脈:一個街道主任眼中的城市性格。北京:北京商業出版社。
  25. 成善卿(1990)。天橋史話。北京:三聯書店。
  26. 朴語堂(2008)。大城北京。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朱國華(2004)。社會空間與社會階級:布迪厄階級理論評析。江海学刊,2,80-85。
  28. 朱耀廷(2008)。北京文化史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9. 老舍(1999)。駱駝祥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0. 老舍(2008)。龍鬚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李猛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
  32. 李景漢(2005)。絕版天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33. 汪麗(2008)。社會階層化與城市社會空間的發展及其與城市娛樂業的(空間)關係。人文地理,2,43-48。
  34. 周曉虹(2007)。現代社會心理學名著菁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5. 林榮運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36. 林榮運譯(2002)。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37. 林慶怡譯(2001)。城市形態。北京:華夏出版社。
  38. 北平日報(1930)
  39. 馬光亭譯(2006)。劍橋年度主題講座:空間。北京:華夏出版社。
  40. 高宣揚(2005)。當代社會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1. 高峰(2007)。空間的社會意義:一種社會學的理論探索。江海學刊,2,44-48。
  42. 張次溪(1951)。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修緶堂書店。
  43. 張次溪(2006)。天橋叢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4. 張次溪、齊如山(1936)。天橋一覽。北平:中華印書局。
  45. 張恨水(2009)。啼笑因緣。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6. 梁啓超(2003)。什麼是文化。上海大學出版社。
  47. 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
  48. 陸揚(2008)。社會空间的產生:析列斐伏爾《空間的產生》。甘肅社會科學,5,133-136。
  49. 黃宗漢(1996)。老北京天橋的平民文化。北京社會科學,3,125-130。
  50. 黃宗漢(2008)。北京文化史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51. 新鳳霞(1983)。以苦爲樂-新鳳霞藝術生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2. 趙清閣(1983)。行雲散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3. 趙園(2002)。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4. 劉北成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三聯書店。
  55. 劉仲孝(2005)。天橋。北京:北京出版社。
  56. 劉佳林譯(2005)。論文明、權力與知識:諾貝特·埃利亞斯文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7. 潘偉傑(2008)。文化的力量:上海浦東新區塘橋街道文化立社區實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8. 震鈞(1907)。天咫偶聞。甘棠轉舍。
  59. 嶽永逸(2007)。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60. 羅志田(1995)。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1. 嚴志軍譯(2007)。一種幻想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62. 蘇尚鋒(2008)。空間理論的三次論爭與「空間轉向」。人文雜誌,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