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東漢士人之出仕觀念分析 |
DOI |
10.29444/JGICLDFJCU.199606.0006 |
作者 |
劉明東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輔大中研所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6期(1996 / 06 / 01) |
页次 |
91 - 1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士人以「出仕」為目標,儒家更視「出仕」為士人改善社會、實現理想的方法。孔子認為君臣之倫是士君子應盡的義務之一,而其目的則在行道,故云:「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線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孟于則以出仕為士人的本務,出仕對士人更有其積極的意義,故曰:「士之失位,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故「出仕」實為士人實現生命理想的價值所在。漢自武帝尊儒,儒家思想成為學術主流,故兩漢士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儒家以「道」自任之出仕觀,雖然一直是兩漢士人遵行的傳統,但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一套以皇帝為首之官僚體制系統,造成士人出仕對象單一化,從此士人再無「擇君而仕」的條件。漢承秦制,國家權力集於夭于一身,專制統治更形強化,皇帝之支配力無遠弗屆,就廣義的君臣關係而言一,士人亦無「隱」的處所。在這種條件影響之下,兩漢士人雖仍以出仕為實現理想之手段,然此時士人之出仕已由以「道」為依歸,漸漸轉化為以「祿刺」為出仕之目的。東漢之政治體制,大體上因襲西漢傳統,對儒家經術的提倡亦不遺餘力,同時重視士人對國家政治的貢獻,透過選舉的本法「以祿利來勸誘士人。因此,東漢士人一方面秉持儒家出仕行道的理想,一方面紛紛藉儒家經術投身仕宜,從而使士人出仕的風氣帶有「祿利」的色彩。再者,因西漢末王莽的裝紙,一部分士人竟毫無廉恥,歌功頌德以求容媚。光武為矯正此一風前,故特別表彰氣節,形成一股崇尚名節的風氣,影響所及,東漢士人在出仕前後亦多有重視「名節」的觀念。所以,「祿利」與「名節」當為東漢士人在出仕觀念上比較突出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論東漢士人在政府政策的主導下,藉儒術投身仕宜,而使儒家原本以道為目標之出仕觀,帶布以「祿利」為目的之色彩;其次論東漢士人崇尚「名節」的出仕觀念。最後,由於兩漢係以選舉為取士的主要方法,士人欲仕亦大多循此一途徑,選舉不實成為東漢士人出仕的最大障礙,而東漢後期君主的無道,使東漢士人在出仕的道路上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擊下,仕或不仕成為東漢士人難以抉擇的考量。然而出仕行道畢竟為士人實現自我的主要方法,東漢士人在仕或不仕兩難的困境中,如何化解其間的衛笑,唯有賴其自身的智慧與勇氣。大體而言,東漢士人因崇尚「名節」,故多能秉承儒家「殺身以成仁」的傳統,不顧個人生死安危,挺身與惡勢力相抗,而這也是東漢士風的特色之一。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