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蘇軾詞對陽羨詞派的影響-以陳維崧、曹亮武、史惟圓為例

DOI

10.29459/SJGSC.200909.0004

作者

許仲南

关键词

陽羨詞派 ; 蘇軾詞 ; 陳維崧 ; 史惟圓 ; 曹亮武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9 / 09 / 01)

页次

48 - 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詞學復興,無論從創作量或理論發展都甚為可觀。清初以陽羨、浙西兩家最為大宗,於詞史上極具意義,有其價值地位。就陽羨詞派而言,歷來學者將之與蘇辛詞風作擬,然卻多偏重於稼軒一方。而蘇辛兩家雖是並稱,但內涵上仍有區別。本文關注陽羨詞派與蘇軾之關係,各從歷史淵源、詞學意旨與詞作題材三方面進行觀察,並釐清對陽羨詞派為「粗曠叫囂」,或認為「東坡詞的內涵與精神,清人發揮的太少」等等誤會。從歷史淵源而言,蘇軾曾願歸隱陽羨一事,成為陽羨佳話,陽羨詞人仰慕敬重蘇軾的為人志趣,以蘇軾為此地文人的精神象徵。以詞學意旨而言,蘇軾「以詩為詞」與陽羨詞派「存經存史」兩者皆對詞體重新審視。「以詩為詞」擴大了詞境,且以詞抒發心志,符合〈毛詩序〉之言志傳統,而「存經存史」將詞體上溯風騷。此種尊體觀念將詞重新賦予意義,脫離往來視詞小道末技的輕視。此外陽羨詞派對於各式風格的兼容並蓄,其以本色為重,正同於蘇軾不主一格的為詞態度,重新肯定歷來被視為「變格」的豪放詞風。以詞作共性而言,蘇軾詞與陽羨詞作皆有家國民族意識,且能下及關心社會民生,詞作中亦重視女性,抒發及手足、故鄉之情。儘管時代背景各異,但蘇軾與陽羨詞人皆將詞作題材發揮至各層面,超越詞只為娛賓遣興、歌頌太平的片面功用。陽羨詞派發揮了東坡詞作的部份精神,而又不流於模擬承襲,其重新審視作品的內在意涵,為陽羨詞派於詞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成就。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清﹞陳維崧,《陳迦陵詩文詞全集》,出版不詳。
  2. 宋胡仔(1961)。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
  3. 宋蘇軾(1955)。蘇東坡全集。臺北:新興書局。
  4. 宋蘇軾、唐玲玲箋注(2000)。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5. 王水照(1996)。清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及期詞史地位的評定。詞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 王兆鵬(1992)。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7. 朱文明(2008)。蘇軾陽羨行蹤考。科技信息,28
  8. 朱崇才(2006)。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
  9. 朱麗霞(2005)。清代辛稼軒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
  10. 李康化(2001)。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1. 李劍亮(2006)。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12.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委員會(2002)。全清詞。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圭璋編(2005)。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玲玲(1992)。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5. 孫克強(2008)。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孫克強(2004)。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馬興榮編(2006)。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18. 張海鷗(2004)。論詞的敘事性。中國社會科學,2004(2)
  19. 陳水雲(2005)。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20. 陳水雲(1999)。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1. 陶爾夫、諸葛憶兵(2002)。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2. 黃拔荊(2003)。中國詞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3. 黃海(2006)。宋南渡詞壇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4. 趙雪沛(2008)。明末清初女詞人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劉少雄(2006)。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
  26. 劉石(1992)。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劉勇剛(2004)。試論蘇軾對常州文化的影響。常州工學院學報,17
  28. 劉曼麗(2007)。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9. 劉鋒燾(2003)。論宋金詞人對蘇詞的接受與繼承。文史哲學報,3
  30. 謝桃坊(2002)。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
  31. 嚴迪昌(1999)。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2. 嚴迪昌(1993)。陽羨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3. 蘇淑芬(2005)。湖海樓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