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江淹〈恨賦〉篇章組織探究

DOI

10.29459/SJGSC.201109.0007

作者

施惠玲

关键词

江淹 ; 恨賦 ; 修辭 ; 篇章組織 ; 六朝駢賦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1 / 09 / 01)

页次

149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篇旨在探究江淹〈恨賦〉之篇章組織。首言江淹其人與恨賦創作背景,以明寫作緣由。江淹早歲多艱,宦海沉浮,身陷囹圄,憂讒畏譏,乃遭貶黜。身世之感,兼以生離死別之痛,情遠怨深,是故〈恨賦〉之作,蓋緣其時代、性情、境遇也。次言謀篇安章大要,「伏恨而死」為主題文眼, 各章氣脈因以貫穿,故又為線索文眼。首章言生命短暫,莫不飲恨而終,開頭既特寫以渲染,又抒情以點題;二至九章,按時代之先後列舉古事,分述帝王、諸侯、名將、美人、才士、高人、困阨者、富貴者伏恨而死情狀,兩兩並舉,借對比突顯主題,隱寓人人伏恨而死之意;帝王等六章皆為特敘,困阨者等兩章皆為泛敘,特敘密,泛敘疏,波瀾以生;末章總結前八恨,以抒情點題,照應篇首。章節間以並列連詞或感嘆句過渡;通篇以四言為主,因文情之變化,句式交互以錯綜,句式或長或短,氣勢頓生變化。〈恨賦〉者,概括古今,以「恨」字貫之,以情繫事,以少總多,以一總萬,層層重疊,繭緒鱗次,章法綺麗,描寫細膩,風骨駿發,情感濃郁,正為典範。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三國魏曹植、趙幼文校注(1998)。曹植集校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 宋嚴羽、郭紹虞校釋(1987)。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5. 明張溥(1963)。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臺北:新興書局。
  6. 南朝梁江淹、明胡之驥註(1984)。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
  7. 南朝梁劉勰、王更生注釋(1985)。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8. 南朝梁蕭統編、唐呂延濟注、唐劉良注、唐張銑注、唐呂向注、唐李周翰注、唐李善注(2008)。日本足立學校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9.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注(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釋皎然、李壯鷹校注(1987)。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12. 晉杜預注(1958)。春秋經傳集解。臺北:新興書局。
  13. 清許槤評選、清黎經誥箋註(1977)。六朝文絜箋註。臺北:廣文書局。
  14. 劉宋范曄、王先謙集解(2006)。後漢書集解(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丁福林(2007)。江淹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
  16. 王汝華(2005)。江淹〈恨賦〉與〈別賦〉之比較。中國語文,574,52-59。
  17. 王禮卿(1973)。歷代文約選詳評。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8. 成偉鈞編、唐仲揚編、向宏業編(1998)。修辭通鑒。臺北:建弘出版社。
  19. 牟宗三(1961)。理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20. 何沛雄(1987)。慷慨激昂,淋漓盡致—江淹〈恨賦〉賞析。名作欣賞,1987(5),60-64。
  21. 吳為章、田小琳(2000)。漢語句群。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沈謙(1992)。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宏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 林玉體(1987)。邏輯。臺北:三民書局。
  24. 徐芹庭(1984)。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5. 馬積高(1998)。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高光復(1990)。論四傑辭賦與唐初文風。文史哲雙月刊,1990(5),95-98。
  27. 黃慶萱(200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28. 鄭文貞(1991)。篇章修辭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29. 蕭合姿(2000)。江淹及其作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30. 錢鍾書(1978)。管錐篇。臺北:友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