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

并列篇名

An Action Research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Overall Community Empowerment-The case of Miaoli County's Community Planners' Operation Mode

DOI

10.30409/JPA.200512_(17).0001

作者

王本壯(Ben-Chaung Wang)

关键词

社區總體營造 ; 非政府組織 ; 培力 ; 社區規劃師 ; 行動研究 ;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 NGO ; empowerment ; community planner ; action research

期刊名称

公共行政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5 / 12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十多年來,運作的主體(政府、非政府組織與社區民眾)常處於「由上而下」(top-down)及「由下而上」(bottom-up)的兩種關係中;這種「上下依賴關係」,常使得社區營造工作的推動是在溝通不良、資源分配不均、民眾過度依賴政府與專家的情境中進行,連帶的影響到計劃執行成效。 為深入瞭解及建立民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的模式,本研究透過對於苗栗縣社區規劃師運作機制長達四年的行動研究與國內外相關文獻探析,重新檢視計畫執行過程中,三主體間的互動關係、角色定位與運作模式等三項課題。研究結果發現: 一、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民眾應屏除傳統的「上下依賴關係」,且在形成理想的「三角互補關係」前,應先漸進的發展出「水平互動關係」方能有效推動社區營造工作。 二、非政府組織應具備「中介、潤滑與形塑」、「提升社區民眾公共參與層級」,以及「權力轉移與資源整合」的能力,以促成「水平互動關係」的建立。 三、三主體在不同階段的社造運作過程中,皆有不同的任務與角色定位,其目的是從社會生命力的復甦到培力社區民眾擁有公共事務的決策與執行權力,才能促進社區總體營造在理想中落實與執行。

英文摘要

Taiwan has launched a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campaign since 1994. The main playe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taking part in the campaign often maintained a ”top-down” or a ”bottom-up” relationship. The top-bottom dependency often caused the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agenda to lack of good communication and appropriat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sidents to over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and specialists. The impact of these problems is evidently found through former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our years' work of Miaoli County Community Planners Project and the relevant documents to construct a model in which the residents take part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The study reexamines the interactions, the roles and positions, and operation modes taken by each major play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found three main outcomes as follows: 1. The government, NGO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have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Top-Bottom Dependent Relationship”, and also gradually developed a ”Balance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to approach towards ”Triangle Inter-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hich enables an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2.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balance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NGO should have the appropriate skills to mediate, lubricate and mould,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level of community, and can transfer power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3.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ommunity overall planning, the three main players have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play different roles. It is an aim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to cultivate a knowledge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mmunal affairs through the revival of its social vitality, and hence to promote an ideal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Arnstein, S. 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35,216-224.
  2. Checkland, P.,S. Holwell(1998).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未出版
  3. Douglas, J.(1978).Political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
  4. Dubois, B.,K. K. Miley(1996).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Boston:Allyn & Bacon.
  5. Gordenker, L.,G. W. Thomas(1996).Pluralizing Global Governance: Analytical Approaches and Dimensions.NGOs, the UN, and global governance.
  6. Habermas, J.(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7. McNeil, L. B.(1995).The Soft Arts of Organizing.Social policy,16-22.
  8. Powell, W. W.(1987).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
  9.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10.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會。
  11. 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爲例。聯合學報,17,125-134。
  12. 王本壯(2005)。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區域學習輔導中心計畫期末報告。
  13. 王本壯(2002)。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的創造力運用:以竹東美之城爲例。聯合學報,21,69-85。
  14. 王本壯(2005)。民眾參與及社區規劃師運作探討民眾參與及社區規劃師運作探討,台北市:營建署。
  15. 王本壯(1995)。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衝突管理模式之研究:以三義神雕藝術造街爲例。聯合學報,13,107-133。
  16. 王惠君(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遠流。
  17.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九十四年度社區規劃師徵選作業須知。
  18. 全球治理委員會(1995)。我們的全球伙伴關係。香港:牛津。
  19.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20.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21. 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1998)。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文化總會青社會。
  22.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文化。
  23. 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2002)。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24. 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2004)。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執行計畫(第三期)成果報告書。
  25. 苗栗縣建築學會(2003)。苗栗縣政府九十一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推動小組執行計畫期末報告書。
  26. 國立聯合大學(2005)。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執行計畫(第四期)執行成果報告書。
  27. 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10,63-94。
  28. 黃世輝、宮崎清(1999)。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二),台北市:
  29.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
  30. 楊明珠(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台北:中國生產力。
  31. 蔣玉嬋(200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
  32. 鄭讚源(2000)。既公又私、不公不私?從非營利部門的特性談非營利管理研究的方向。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嘉義:
  33. 鄭讚源(2001)。台灣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一個策略定位的觀點。非政府組織,台北:
  34. 蕭元哲、黃維民(2001)。從網絡觀點詮釋台灣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意義。非政府組織,台北:
  35. 韓選棠(1998)。未來的生態農村:德國公元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示範計畫。
  36. 羅秀華(200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7. 顧忠華(2001)。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非政府組織,台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品竹、王本壯(2018)。以行動研究法探討鄉鎮文化生活循環之組成與永續運作。建築學報,106,71-88。
  2. 陳湘琴,李政諭(2019)。推動民眾參與政策型工作坊之效益分析-雲林縣口湖鄉景觀綱要計畫。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4),31-48。
  3. 陳怡璇(2021)。新莊老街再造與公民參與—以新莊故事遊藝隊為例。商略學報,13(4),253-266。
  4. 廖益興、陳清松(2014)。綠色社區之總體營造─以新北市汐止區中正社區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5,167-185。
  5. 劉子綺、侯錦雄、李素馨(2011)。泰安村文化景觀保存的地方實踐。都市與計劃,38(1),47-71。
  6. 王本壯(2016)。從地區發展歷程探討文化生活圈組構之研究—以苗栗大西村為例。建築學報,96(S),109-124。
  7. 熊慧嵐、陳東升、周睦怡(2018)。在地社會創新網絡: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在地實作為例。臺灣政治學刊,22(2),147-202。
  8. 張峻豪(2021)。我國社區政策的雙軌性與調適可能:以桃米社區、南埔社區、土溝社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7(4),421-439。
  9. 張凱智(2017)。社區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建構─以社會交換理論與社會資本論為基礎。戶外遊憩研究,30(3),1-45。
  10.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臺灣府際夥伴關係的實踐。公共行政學報,37,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