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馬地區的媽祖信仰與移民社會

并列篇名

Ma-zu Faith and Emigrant Society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rea

DOI

10.30384/CHNCCU.200406_(6).0003

作者

姚政志(Cheng-Chih Yao)

关键词

媽祖 ; 天后 ; 會館 ; 方言 ; 道教 ; Ma-zu ; Tain-hou ; Huei-guan Club ; dialect ; Taoism

期刊名称

政大史粹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4 / 06 / 01)

页次

95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媽祖信仰是華人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支,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新馬地區有相當多的華人移民,新加坡更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由華人統治的國家和社會,因此,媽祖信仰在新馬地區也很盛行。新馬地區的媽祖信仰和華人的方言組織關係相當密切,幾乎每個幫都有自己的媽祖廟,如新加坡的福建幫擁有天福宮,潮州幫有粵海清廟,海南幫有瓊州天后宮。早期的媽祖信仰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多而變得興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道教信仰等華人民間信仰,逐漸失去教育水準較高的年輕一代的信徒。媽祖信仰屬於道教神祇的一支,難免也受到影響。近年來,由於政府單位及華人民間團體的重視,媽祖信仰又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經過政府單位和華人民間組織的努力,媽祖在新馬地區的華人社會中又有了新的意義。

英文摘要

Ma-zu(媽祖) fait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s popular religions. Where Chinese is, where Ma-zu Temple is. There are many emigrants from China living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rea, especially in Singapore which is governed by Chinese. Therefore, Ma-zu faith is in vogu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Ma-zu faith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is quite related to Chinese's dialect organization, and almost each dialect organization has their own Ma-zu Temple such as Tian-Fu Temple(天福宮)of Fu-jian group(福建幫), Yue-hai-cing Temple(粵海清廟) of Chao-jhou group(潮州幫) and Cyong-jhou-tian-hou Temple(瓊州天后宮) of Hai-nan group(海南幫). In the early stage, Ma-zu fait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by the increasingly Chinese emigrants. As time goes by,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 which are part of Taoism lose young followers who are in high educational level. Ma-zu faith is also effected by the tides step by step because Ma-zu is a branch of Taoism gods. Recently, Ma-zu faith is acknowledged by descendants of Chinese emigrants again gradually thanks to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opular groups take it seriously. Ma-zu faith has new meaning in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 through exerted by governments and Chinese popular organiza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1)。馬來西亞樂聖嶺天后宮普天同慶中秋夜。南洋商報(2001/09/30)。
  2. (2001)。檳城華人的九月天。聯合早報(2001/11/06)。
  3. (1999)。林氏大宗祠按傳統方式進行春冬二祭。聯合早報(1999/05/02)。
  4. (2000)。有光緒墨寶的粵海清廟。新明日報(2000/10/16)。
  5. (2003)。丁州重新考慮美化圖測保證天后宮保留原地。星洲日報(2003/05/22)。
  6. (2003)。天后宮慶媽祖誕翁詩傑盼SARS被根除。星洲日報(2003/04/20)。
  7. (2003)。向華社開「大玩話」。星洲日報(2003/05/20)。
  8. (2004)。缺席天后宮事件對話會符芳僑指馬華不敢面對事實。星洲日報(2004/01/19)。
  9. (2001)。小會館何去何從?。聯合早報(2001/03/26)。
  10. (2001)。鬧元宵掀熱潮 烏敏島拜天后。聯合早報(2001/02/07)。
  11. (2004)。丹海南會館無人出席土地局對話會開不成。星洲日報(2004/01/15)。
  12. (2001)。天福宮提早開光等上春節頭炷香。聯合早報(2001/01/21)。
  13. (2001)。華人社團應盡力吸收年輕人接班。聯合早報(2001/07/23)。
  14. (2003)。天后宮甜蜜蜜125對愛侶結連理。星洲日報(2003/02/14)。
  15. (2001)。福州鄉親有難可找會館幫忙-福州會館設援助會介紹工作和給予經濟援助。聯合早報(2001/11/12)。
  16. (1999)。海南社群一年一度盛大聚會。聯合早報(1999/08/29)。
  17. (2001)。天福宮重現百年光輝。聯合早報(2001/01/11)。
  18. (2003)。眾神下凡來!天龍宮神誕熱烘烘。星洲日報(2003/04/28)。
  19. (2003)。粽香彌漫天后宮60人裹粽比手藝。星洲日報(2003/05/25)。
  20. (2001)。新馬福建同鄉將輪辦文教活動。聯合早報(2001/06/25)。
  21. (2000)。黃祖耀:財力雄厚會館應展開活動建立品牌。聯合早報(2000/10/23)。
  22. (2003)。廣西總青團赴新。星洲日報(2003/04/01)。
  23. 王忠林著(1972)。四大傳奇及東南亞華人地方戲。新加坡:亞洲文化研究所。
  24. 出口哲男(1983)。新加坡華人同鄉會與宗親會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
  25. 安平鎮文史工作室(2001)。媽祖信仰與神蹟。台南:世峰出版社。
  26. 安煥然(1995)。宋元明清敕封媽祖事因類型與歷朝海洋事業發展之「官民關係」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24(1),227-259。
  27. 何國忠、張存武、湯熙勇編(2002)。海華外族研究論集。台北:華僑協會總會。
  28. 吳華(1977)。柔佛新山華族會館志。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
  29. 吳華(1975)。新加坡華族館志。新加坡:南洋學會。
  30. 李元瑾主編(2002)。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31. 李東海撰(1997)。華僑史論集。台北:華僑協會總會。
  32. 李長傅(1972)。民國叢書:中國殖民史。上海:上海書店。
  33. 李長傅著(2001)。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34. 李焯然、漢學研究中心編(1994)。新加坡的道教活動。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5. 李露露(1999)。華夏諸神-媽祖卷。台北:雲龍出版社。
  36. 林水檺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37. 林水檺、駱靜山編(1984)。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聯合總會。
  38. 林孝勝、柯木林編、吳振強編(1972)。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
  39. 林美容(2003)。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0. 林悟殊(1996)。大峰祖師崇拜與華僑報德善堂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
  41. 星洲日報社編(1977)。星洲十年(社會)。台北:文海出版社。
  42. 星洲日報社編(1977)。星洲十年(文化)。台北:文海出版社。
  43. 郁龍餘(1993)。媽祖崇拜與中外文化交流。文化雜誌,13(14),104-109。
  44. 容世誠、林美容主編(2003)。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5. 容世誠、漢學研究中心編(1995)。移民集團的宗教活動和演劇文化-以新加坡興化人爲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6. 徐珂(1965)。清稗類抄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7. 徐葆光(1962)。中山傳信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祖運輝、漢學研究中心編(1995)。幽靈船的渡海-日本江戶時代長崎中國僑民的送大彩舟儀式。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9. 酒井忠夫(1981)。東南アジアの華人文化と文化摩擦。東京都:巖南堂書店。
  50. 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51. 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館聯合總會。
  52. 張珣(1997)。星洲與台灣媽祖信仰初步比較。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南投:
  53. 張珣(1998)。東南亞媽祖銘刻萃編。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5,3-50。
  54. 張珣、張存武、湯熙勇編(2002)。海華外族研究論集。台北:華僑協會總會。
  55. 張燮(1971)。東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6. 莊欽永(1986)。新加坡華人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
  57. 陳荊和。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部。
  58. 陳達(1990)。民國叢書: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上海書店。
  59. 陳潤棠(1993)。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香港:基道書樓。
  60.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1. 傅吾康、陳鐵凡編(1985)。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62. 傅吾康、陳鐵凡編(1987)。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63. 傅吾康、陳鐵凡編(1982)。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64.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馬來亞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65. 馮德麥登著、張世紅譯(1995)。宗教與東南亞現代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66. 黃美英、漢學研究中心編(1995)。香火與女人-媽祖與儀式的性別意涵。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7. 楊宜音、張存武、湯熙勇編(2002)。海華外族研究論集。台北:華僑協會總會。
  68. 楊進發作、陳萬發譯、柯木林編、吳振強編(1972)。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
  69. 溫故知(1984)。吉隆坡華人史話。吉隆坡:輝煌出版社。
  70. 趙樹岡(2000)。菲律賓描東岸的媽祖。歷史月刊,146,19-25。
  71. 劉繼宣(1990)。民國叢書: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上海:上海書店。
  72. 賴美惠(1979)。新加坡華人社會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73. 錢江(1997)。媽祖信仰與海外閩商僑居社區。文化雜誌,33,159-173。
  74. 韓方明(2002)。華人與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75. 韓槐準(1942)。天后聖母與華僑南進。南洋學報,2(2),51-73。
  76. 顏清湟(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77. 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2000)。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
  78. 饒宗頤(1969)。星馬華文碑刻繫年。中文學會學報,10,1-51。
被引用次数
  1. 黃國忠,張艾君,江品俞(2021)。從絕望、信仰到奉獻:彰化慈德宮老四媽行善團的民族誌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6(1),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