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楊廷和到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的權力交替

并列篇名

From Yang Ting-he to Yan Song: Power Shifts between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of Chia-Ching Dynasty

DOI

10.30384/CHNCCU.200606_(10).0002

作者

尤淑君(Shu-Chun Yu)

关键词

明代 ; 嘉靖朝 ; 內閣首輔 ; 君臣關係 ; 官僚體系 ; 楊廷和 ; 張璁 ; 夏言 ; 嚴嵩 ; the Ming Dynasty ; Chia-ching Dynasty ; Senior Grand Secretar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courtier ; bureaucratic system ; Yang Ting-he楊廷和 ; Zhang Cong張璁 ; Xia Yan夏言 ; Yan Song嚴嵩

期刊名称

政大史粹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6 / 06 / 01)

页次

29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針對嘉靖朝最重要的四位內閣首輔,即楊廷和(1459-1529)、張璁(1475-1539)、夏言(1482-1548)及嚴嵩(1480-1565),從四位首輔的權力交替過程,個別觀察內閣首輔對皇帝、內閣同僚及科道官的態度,探索皇權的限制、首輔的兩難及官僚體系的運作……等問題。從本文的討論,可知嘉靖君臣常處在緊張的關係中,這反映了皇權並非絕對專制,反而需要內閣作為君臣間的緩衝。而且,嘉靖朝內閣首輔也充當著皇權伸入官僚體系的觸角,讓皇帝不需直接面對官員們,便能傳遞帝意,重新鞏固皇權的基礎。可是,首輔權力的擴大,卻破壞明帝國原有的權力分配原則。其他閣臣為了謀求首輔之位,爭奪有限的資源,反而讓內閣失去了協調功用,成為政爭之源,開啟結黨之風,明中葉以降的黨爭也由此而生了。

英文摘要

Yang Ting-He (1459-1529), Zhang Cong (1475-1539), Xia Yan (1482-1548) and Yan Song (1480-1565) were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of the Chia-Ching Dynasty. We studied their power shifting process, focusing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emperor, colleagues in the Secretariat and the Supervising Secretaries, as well as their dilemma as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We revealed the limitation of the imperial power,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operation. Because the imperial power was not absolu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the courtier was often tensed. The emperor needed the Secretariat as the in-between buffer. The emperor avoided dealing directly with the bureaucrats by employing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to penetrate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to execute the imperial wills.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became an extension of the imperial power; and the expanded power of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disrupted the power distribution principles of Ming Dynasty. Other Grand Secretaries, who wished to be the next Senior Grand Secretaries, competed for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were no longer in harmony. Political conflicts caused the Secretariat to lose its buffering function. Factions were formed within the government. The conflict among factions intensified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明王世貞(1967)。明清史料彙編初集。臺北:文海。
  2. 明王世貞(1965)。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 明王瓊(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4. 明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5. 明余繼登輯(1997)。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6. 明李東陽纂、申時行重編(1984)。元明史料叢輯第二輯。臺北:文海。
  7. 明李景隆撰(1967)。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 明李詡、魏連科點校(1997)。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9. 明沈朝陽(1969)。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 明沈德符(1997)。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明太祖(1966)。明朝開國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明明世宗輯(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
  13. 明俞憲(1969)。明代史籍彙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明范守己(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15. 明夏言(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16. 明徐學謨(1965)。世廟識餘錄。臺北:國風出版社。
  17. 明張孚敬(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成。臺南縣:莊嚴文化。
  18. 明張孚敬(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19. 明張居正修、黃彰健編(1967)。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 明張萱(1996)。西園聞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1. 明陳子龍編(1964)。皇明經世文編。臺北:國聯。
  22. 明焦竑(1981)。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
  23. 明黃景昉(1997)。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
  25. 明鄭曉(1997)。今言。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王士禛(1982)。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谷應泰(1985)。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28. 清夏燮(1999)。明通鑒。長沙:岳麓書社。
  29. 清孫承澤(1965)。春明夢餘錄。香港:龍門書店。
  30. 清張廷玉修(1997)。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1. 清清高宗敕撰(1987)。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清傅維鱗(1974)。明書。臺北:華正。
  33. 清黃宗羲、李廣柏注譯(1995)。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
  34. 清趙翼(1974)。廿二史劄記。永和:史學出版社。
  35. 清談遷(1978)。國榷。臺北:鼎文。
  36. 清顧炎武(1984)。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7. Bary, W. T. de、張永堂譯(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
  38. Fisher, Carney Thomas(1977).The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in Ming China.Ann Arbor Mich.:UMI.
  39. Hucker, Charles O.(1966).T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0. Hucker, Charles O.、張永堂譯(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
  41. 小野和子(1996)。明季党社考:東林党と復社。京都:同朋舍。
  42. 王天有(1992)。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3. 田澍(1997)。論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時期明廷政局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34(2),51-57。
  44. 田澍(2000)。「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的畸變。西北師大學報,37(1),88-95。
  45. 田澍(1999)。論明代「大禮議」的革新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46. 田澍(2002)。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7. 朱鴻(197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48. 米歇爾·克羅齊埃, Michael(著),劉漢全(譯)(2002).科層現象.上海:人民出版社.
  49. 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
  50. 余英時(197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
  51. 吳智和(1991)。明代祖制釋義與功能試論。史學集刊,3,20-29。
  52. 吳緝華(1971)。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3. 杜乃濟(1969)。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4. 孟森(2002)。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孟廣軍(1995)。從嘉靖朝大禮議等事看閣權對皇權的制約。北方論叢,131,91-93。
  56. 林延清(1996)。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4,9-13。
  57. 林麗月(1982)。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10,1-19。
  58. 張治安(1992)。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
  59. 張顯清(1988)。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4,7-15。
  60. 陳超(2003)。明代「大禮議」前後的內閣體勢變化。東北師大學報,201,38-42。
  61. 程似錦(1992)。明季嘉靖年間李福達之獄考釋。法商學報,26,569-599。
  62. 黃仁宇(1994)。萬曆十五年。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
  63.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64. 黃開華(1972)。明史論集。香港九龍:誠明出版社。
  65. 溝口雄三(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 劉岱總編、鄭欽仁主編(1985)。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
  67. 劉俊文主編(1995)。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劉俊文主編、南炳文譯(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明清卷。北京:中華書局。
  69. 韓格理=Hamilton, Gary G.、翟本瑞譯(1990)。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
  70. 羅輝映(1990)。楊廷和事略考實。中國史研究,2,45-51。
  71. 羅輝映(1985)。論明代「大禮議」。明史研究論叢,3,167-188。
  72. 譚天星(1996)。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3. 關文發、顏廣文(1995)。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莫德惠(2019)。明代正德朝政爭考述:以王瓊與楊廷和交惡為中心。明代研究,32,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