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府時期荒地承領造林工作之推動及施行

并列篇名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fforesting Wasteland in China during 1930s

DOI

10.30384/CHNCCU.200912_(17).0005

作者

侯嘉星(Chia-Hsing Ho)

关键词

荒地 ; 造林 ; 國民政府 ; 十年建設 ; 農業經濟 ; Nanjing government ; wasteland ; forestation ; nation building ; Agricultural Economics.

期刊名称

政大史粹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9 / 12 / 01)

页次

149 - 2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年建設期間(1928-1937)國民政府曾大力推動造林運動,其中一項政策,即是開放公有荒地提供民眾以林業合作社或公司等名義承領,並進行造林。當時森林被認為具有防災、經營致富的作用,是建國要務之一。領荒造林政策一方面由於經濟因素,因各項建設展開,中國木材供應不足;一方面是環境因素,希望藉由造林減少水旱災,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經濟與環境考量相互影響之下促成。1930年代實業部林墾署成立,為主持這項政策的權責機關,其餘如全國荒地調查、《森林法》修正、育苗等工作於這段時間也漸次完成,提供執行此政策的基礎。林業事實上可視為利用土地進行種植生產的產業,一般民眾參與承領荒地造林可以增加副業,獲得日常用材、出售木材等實質利益,將原本無生產力的荒地賦予經濟價值,故參與荒地承領造林,有現實經濟意義。環境方面,此時國民政府宣傳造林防水防旱的功能,並希望通過造林達到防沙固堤的效果,民眾通過承領荒地,亦可積極參與改善環境。通過環境改善,又保障農業活動、生命財產安全等經濟利益,造林、經濟、環境三者乃相依互存的關係。此一運動由於中日戰爭爆發,曾一度中斷,然而日本華北佔領區當局於戰時重新進行調查試驗、推廣造林,顯示造林工作之重要與延續性。因此,經濟與環境,可說是瞭解政府推動、民間參與造林運動的重要線索。

英文摘要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had tried to carry out some policies about forestation in China during 1927-1937. One of those policies was to encouraged people to claim the public's wasteland and afforest it. The reasons of forming this policy could differentiate two part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The preparations for this policy started after 1928,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reshuffled in 1931 and the ”forest law” legislated in 1932, according to those preparations, wasteland afforesting policy could accomplish progressively. During 1928-1937, because of the nation building, China's import of woods was more than 353,616,000 yen and went up year by yea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compelled government and people to cooperation of wasteland afforesting, and people would increase in revenue and sideline through this policy. In environment reason, people in China were persecuted by the flood and drought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the yellow river flooded many times in 20th century. Forestation could help people to modify flood and drought, and also could improve daily life. Overall, people executed the wasteland afforesting policy could improv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29)。總理逝世四週紀念植樹特刊。申報(1928/03/12)。
  2. (1935)。市工務局制訂限用採用國產木料辦法。中央日報(1935/02/16)。
  3. (1935)。國產木料 本京銷數銳減。中央日報(1935/03/07)。
  4. (1931)。實業部提倡國產木料。中央日報(1931/07/08)。
  5. (1965)。國父全集。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會。
  6. (1928)。樹與文明,總理逝世三週紀念植樹特刊。申報(1928/03/12)。
  7. (1982)。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臺北:國史館。
  8. (1933)。實業部通令各省 提倡國產木材。中央日報(1933/03/20)。
  9. (1954)。實業計畫。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0. (1934)。市政府飭工務局提倡採用國產木料。中央日報(1934/09/05)。
  11. (1928)。國民政府公報。
  12. (1934)。各地舉行植樹典禮。申報(1934/03/13)。
  13. (1928)。森林利益談,總理逝世三週紀念植樹特刊。申報(1928/03/12)。
  14. (1942)。北支の造林樹木。北京: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
  15. (1930)。申報(1930/03/16)。
  16. (1935)。中國經濟年鑑。
  17. (1971)。十年來之中國經濟建設。臺北:學海出版社。
  18. (1914)。政府公報。
  19. Kenneth Pomeranz(1993).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 Lillian M. Li(2007).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Philip C.C. Hung(1985).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Shepard Krech III(eds.),J.R. McNeill(eds.),Carolyn Merchant(eds.)(2004).Encyclopedia of world environmental history.New York:Rutledge.
  23. 于長茂(1978)。山東文史資料選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4. 山東省檔案館藏(1972)。爲天津王墨莊函查寧陽縣汶難普利森林公司林場事項與寧陽縣公署等的來往呈、便函等。民國檔案。
  25. 山東省檔案館藏。華北造林會章程。民國檔案。
  2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全國鐵路電信事業需用木材狀況調查表。實業部。
  2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汶南普利森林公司。實業部。
  2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承領。實業部。
  2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鄒縣見右林業公會謝鵬舉請領獨山等地造林。實業部。
  3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山東林業團體承領。實業部。
  3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森林調查。實業部。
  3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江蘇蕭縣盛繼春等領白茅山山荒造林。實業部。
  3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參加比京森林國際會議。實業部。
  3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各省造林承領荒地。實業部。
  3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河北易縣汪崇屏領荒造林。實業部。
  36.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1928)。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164次會議速記錄。中央政治委員會速記錄。
  3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2001)。中國舊海關資料。北京:京華出版社。
  3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1929年林政會議決議案。行政院檔案。
  39. 朱會芳、陸志鴻(1934)。中國中部木材之強度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29/130,78-109。
  40. 行政院新聞局編(1947)。林業。南京:行政院新聞局。
  41. 吳金贊(1991)。中華民國林業法制史。臺北:正中書局。
  42. 李代芳(1936)。膠濟鐵路林場造林計畫書草案。林學,6,65-74。
  43. 李洛之編、聶湯谷編(1948)。天津的經濟地位。天津:經濟部冀熱察綏區特派員辦公處結束辦事處駐津辦事分處。
  44. 李演恭(1933)。廢地營林之大利說。中華農學會報,111,1-5。
  45. 林駭(1924)。林業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
  46. 南京林業大學森林遺產研究室主編、熊大桐編(1989)。中國近代林業史。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47. 凌道揚(1926)。中國農業之經濟觀。上海:商務印書館。
  48. 翁文灝著、李學通選編(2009)。科學與工業化-翁文灝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49. 高秉坊(1936)。森林與科捐雜稅。林業,5,21-25。
  50. 高秉坊(1930)。抵制外柴與造林運動。林學,3,1-12。
  51. 國史館藏。林政改革建議。國民政府檔案。
  52. 國史館藏。全國造林運動辦理情形。國民政府檔案。
  53. 國史館藏。林業考成暫行辦法暨特種林業監督辦法。國民政府檔案。
  54. 國史館藏。蔣中正電各省指示水災善後。蔣中正總統文物。
  55. 張玉法主編(2002)。民國山東通志。臺北:山東文獻雜誌社。
  56. 張培剛(1936)。中國農村經濟論文。上海:中華書局。
  57. 彬(1936)。我國林業不振及應革新的要點。林業,5,1-4。
  58. 梁希(1934)。松脂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29/130,124-178。
  59. 梁漱漢(1989)。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60. 梭頗著、李慶逵譯、李連捷譯(1936)。中國之土壤。實業部地質調查所。
  61. 陳植(1933)。十五年來中國之林業。上海:中華學藝社。
  62. 陳慈玉、中國近代研究所編(1989)。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3. 陳嶸(1936)。造林上引用外來樹種之問題。林學,5,4-10。
  64. 陳嶸(1936)。中國造林事業之商榷。中華農學會報,153,67-72。
  65. 陳嶸(1982)。中國森林史料。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66. 陳蘊茜(2006)。植樹節與孫中山崇拜。南京大學學報,5,76-90。
  67. 焦國模(1999)。中國林業史。臺北:渤海堂文化。
  68. 焦國模(2005)。林業政策與林業行政。臺北:紅葉文化事業。
  69. 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1940)。昭和十四年度業務功程。北京: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
  70. 賈成章(1934)。對於我國鐵路枕木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29/130,78-109。
  71. 實業部編(1934)。中國實業誌(山東省)。上海:實業部國際貿易局。
  72. 榮升、皮作瓊(1935)。造林須知。南京:首都造林運動委員會。
  73. 翟克(1933)。中國農村問題之研究。廣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
  74. 趙復興(1991)。河北文史集粹·經濟卷。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75. 潘光哲(2006)。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
  76. 鄧雲特(1993)。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77. 興亞院政務部編(1941)。華北蒙疆の森林と樹木竝に造林に關する基礎的考察。東京:興亞院。
  78. 嚴宙耕(1936)。江埔老山林木生長量之調查。林學,6,137-151。
  79. 龔厥民(1933)。造林法。上海: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