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用佛教來救國:梁啟超佛學政治理念的建構
|
并列篇名
|
Using Buddhism to Save the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Liang Qichao's Idea of Buddhist Politics
|
DOI
|
10.30384/CHNCCU.201506_(28).0002
|
作者
|
倪管嬣(Kuan-Nin Ni)
|
关键词
|
梁啟超 ; 佛學 ; 救國 ; 新民 ; 公德 ; Liang Qichao ; national salvation ; new citizen ; social morality ; Buddhism
|
期刊名称
|
政大史粹
|
卷期/出版年月
|
28期(2015 / 06 / 01)
|
页次
|
39
-
6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歷來學者們對梁啟超的討論主要關注兩個面向:第一為政治面向;第二是學術面向。然在本文中所欲提出的,是在政治行動思想的貫徹力、傳統儒學和西方新學間的挑戰與回應之外,學者們較少深究的另一面向,那就是梁啟超是位熱衷於佛教的知識份子,撰寫過諸多佛學與佛教歷史文章,在佛教研究方面可說是開創性的人物之一。過去學者在提到梁啟超「佛學」與「政治」的議題時,多以「佛學是為政治服務」為前提來做論述,此種先入為主的觀點筆者認為並不客觀,還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梁啟超佛學研究之脈絡,是在與佛學研究的師友們影響之下,表現一種訴諸佛學融入治國理念的行文模式。梁啟超所認定的人民與國家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國家安定富強的基礎是建立在有著優良道德的新民身上,再由每個人將其私德提升為公德,並將公德推之於國家。梁啟超的佛教思想,是包括純理論的研究,和現實的實踐方針,《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可說是後者的典型代表,人民與國家的發展,是可得益於佛教,展現其佛學與政治理念的建構基礎。
|
英文摘要
|
Scholar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Liang Qichao two in aspects: political face and academic-oriented face. However, this paper seeks another face beyond challenge and response force on political action to implement ideas. Among this scholar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 Learning, Liang Qichao was a keen Buddhist intellectual who has written many articles on Buddhism and Buddhist history. In the study of Buddhism, it can be said that he is one of the pioneering figures. The context of Liang Qichao's Buddhist studies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Studies division of the faithful with a recourse to the rule of Buddhist philosophy into language patterns. Buddhist thought of Liang Qichao, includes pure research and the reality of practice guidelines. He thinks that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can get benefits from Buddhism which show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黃克武(1998)。梁啟超與康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101-146。
連結:
-
梁啟超,〈本報告白〉,《新民叢報》(橫濱),第1期,1902年2月8日,2。
-
Chang, Hao(1971).Liang Ch'i-Chʻ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Huang, Philip(1972).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Huxley, Thomas Henry 、嚴復譯(2009)。天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Levenson, Joseph R.(1953).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Pittman, Don(2001).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Taixu's Refor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Rickett, Adele(ed.)(1978).Chines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rom Confucius to Liang Ch'i-Chao.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丁文江編、趙豐田編、島田虔次編譯(2004)。梁啟超年譜長編。東京:岩波書店。
-
中村哲夫(2003)。梁啟超與佛學。歷史教學問題,2003(3),39-43。
-
木原勝治(1980)。東洋史論叢:三田村博士古稀記念,京都:
-
王俊中(2003)。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
-
王俊義、黃愛平(1999)。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
-
王雷泉編選(1996)。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
江燦騰(1990)。現代中國佛敎思想論集。臺北:新文豐。
-
余金城編(1996)。佛學辭典。臺北:五洲出版社。
-
吳汝均編(1994)。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商務印書館。
-
宋文明編(1970)。梁啟超的思想。臺北:水牛出版社。
-
李向平(1997)。近代中日知識分子的佛教因緣。浙江學刊,107,1-7。
-
李喜所編(2005)。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李喜所、胡志剛(2001)。百年家族—梁啟超。臺北:立緒文化。
-
周叔迦(2006)。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
周維亮(1999)。梁任公治學繫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倪管嬣(2011)。清末民初江蘇居士楊文會的佛教教育(1851-1911)。史苑,71,37-59。
-
狹間直樹編(1999)。共同研究梁啓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書房。
-
高柳信夫(2007)。「中国学術思想史」における仏教の位置—梁啓超の場合。言語・文化・社会,5,1-31。
-
張朋園(2006)。梁啟超與民國政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
張灝、崔志海譯、葛夫平譯(1995)。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
-
梁啟超(1990)。飲冰室佛學論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
梁啟超(1959)。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臺北:臺灣印經處。
-
梁啟超(2009)。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梁啟超(1999)。飲冰室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
梁啟超(201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五南圖書。
-
梁啟超(2012)。梁啟超自傳。南京:江蘇文藝。
-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
-
梁啟超、黃坤評註(1998)。新民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陳立新(2009)。梁啟超とジャ─ナリズム。東京:芙蓉書房。
-
黃克武(2006)。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黃進興(2013)。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
-
楊文會(2006)。楊仁山居士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
葛兆光(2006)。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雷慧兒(1989)。梁啟超的治國之道—人才主義的理想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
-
趙軼峰(2008)。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成有(2000)。論20世紀中國佛學對科學主義思潮的回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4),99-105。
-
劉曉華(2000)。論梁啟超佛教理性觀的內在矛盾。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8-13。
-
蔣海怒(2012)。晚清政治與佛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匡民(2009)。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
-
嚴復、林載爵編(1998)。嚴復文集編年。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
被引用次数
|
-
Douglas M. Gildow(2023)。Buddhism and the Social Order: Liang Qichao (1873-1929) and Modernist Buddhism。中華佛學學報,36,105-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