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出機杼」的創舉:論清末民初外交中的「國電」

并列篇名

An "Original" Creation: A Study on "Guodian" in the Late Qing-Early ROC Period Diplomacy

DOI

10.30384/CHNCCU.201603_(29).0002

作者

吉辰(Chen Ji)

关键词

清末民初外交 ; 「國電」 ; 國際法 ; Late Qing-Early ROC Period Diplomacy ; "Guodian" ; International Law

期刊名称

政大史粹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6 / 03 / 01)

页次

45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國電」是清政府仿照近代西方外交中的國書所創設的一種外交文書。它濫觴於甲午戰爭期間,並在此後的晚清外交中頻繁使用,也被民國外交沿襲,甚至載入公文工具書之中。在使用過程中,「國電」的政治意味逐漸淡化,轉而承擔禮節性職能。「國電」是國際法中未曾規定的公文格式,這樣的創設並不是清政府深思熟慮的成果,而是一時權宜的產物。它並不意味著清政府對國際法已經能夠「舉一反三」,恰說明清政府對國際法還只是一知半解。清政府在重大對外交涉中對「國電」一用再用,也反映出當時外交思想的幼稚。北京政府外交對它的沿用,則體現出一種慣性或傳承。

英文摘要

"Guodian"("National Telegram") was a type of diplomatic documents that Qing Government adopted from credentials in the modern western diplomacy. Originated first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Guodian" was frequently used during the late Qing diplomatic activities. Later it was also adopt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and was even listed in reference books of official documents. Meanwhile, "Guodian" also evolved from a political tool to serving ceremonial functions. In fact, "Guodian" was never given a defi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Its role in China during that time was merely a product of expediency with no careful deliberatio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Also, using "Guodian" indicated Qing's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rather than suggesting that Qing Government was able to br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o play creatively. The frequent use of "Guodian" by Qing during important diplomatic activities reflected its naïve thoughts about diplomacy. On the other hand, adopting "Guodian" by the Peking Government(1912-1928) was inheriting old habits from the pas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公文書程式舉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2. 周子亞,《外交文書與外交禮節》,重慶:新評論社,1942
  3. 「媾和成立ニ対スル清国皇帝ノ祝意伝達方ニ関シ在本邦同国公使ヨリ申越ノ件・二通」(明治1905 年9 月7、8 日),《公文雜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典藏號:JACAR Ref. A04010087000
  4. 「清国奉天ニ於ケル陵寝宮殿引渡ノ儀ニ付清国皇帝陛下ノ謝詞在本邦同国公使ヨリ申越ノ件」(1906 年4 月9、13 日),《公文雜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典藏號:JACAR Ref. A04010098700
  5. 「瑞王逝世已奉有國電致唁由」(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外務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2-08-002-01-043
  6. 「請將代發各項國電未經轉呈者悉抄送一分送交本處」(1918 年10 月13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41-006-02-050
  7. 「墨國國慶事」(1926 年9 月11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41-023-04-040
  8. 「芬蘭新總統就職擬不發國電致賀」(1925 年2 月24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 03-41-027-05-006
  9. 「電謝美總統魯案解決事」(1922 年2 月6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39-018-01-024
  10. 《國民政府公報》第 57 期(1928.5)
  11. (1987)。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2. 「墨國國慶擬不發國電致賀由」(1926 年9 月14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 03-41-023-04-041
  13. 「上海余道台來電」(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未刻發,亥刻到),《張之洞存各處來電》第27 函第5 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號:甲182-139
  14. 「函送本部疊次代擬國電」(1918 年10 月17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 03-41-006-02-055
  15. 《政府公報》第 614 號(1914.1.22)。第 716 號(1918.1.19)。
  16. 「芬蘭選舉新總統並就職日期由」(1925 年2 月17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41-027-05-005
  17. 「致謝倫貝子日本優待國電外務省已代奏由」(光緒三十四年正月初七日),《外務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2-12-042-03-001
  18.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公文書程式舉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
  19. 「呈遞國電等事」(1925 年1 月28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41-027-02-024
  20. 「美駐使呈遞國電正式承認事茲將往來國電頌答詞抄寄備案由」(1913 年5月3 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典藏號:03-12-002-06-009
  21.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 (1900).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2
  22. 外交部編,《外交禮節》,出版地不詳,1943
  23. 川島真、田建國譯(2012)。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1986)。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1980)。楊儒庚辛存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5)。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彙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8. 尤淑君(2013)。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9. 外務省編纂(1964)。日本外交文書。東京:外務省。
  30. 布思編、楊立義譯(1984)。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31. 石見清裕(1998)。唐の國書授與儀礼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57(2),37-38。
  32. 任青整理、馬忠文整理(2004)。張蔭桓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3. 吉辰(2014)。昂貴的和平:中日馬關議和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4. 吳納、徐師曾、于北山校點、羅根澤校點(1962)。文章辨體序說 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5. 呂海寰(1967)。庚子海外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
  36. 呂海寰(1986)。呂海寰出使發電。近代史資料,60
  37. 李盛鐸(1983)。李盛鐸電稿。近代史資料,50
  38. 汪林茂(2000)。中外關係史上的重要突破和轉折—1873 年外使向清帝面遞國書交涉事件簡論。史學集刊,2000(3),44-49。
  39. 金土整理(1997)。駐俄公使胡惟德往來電文錄。近代史資料,92
  40. 茅海建(2011)。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1. 茅海建(2000)。「公車上書」考證補(二)。近代史研究,2000(4),96。
  42. 茅海建(2005)。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3. 苑書義編(1998)。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4. 馬頓斯、聯芳譯、慶常譯、傅德元點校(2006)。星軺指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5.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1959)。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46. 張蓉初譯(1957)。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7. 戚其章編(1996)。中日戰爭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48. 盛宣懷(1975)。愚齋存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49. 許同莘編(1988)。許文肅公(景澄)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50. 郭衛東(2000)。「照會」與中國外交文書近代範式的初構。歷史研究,2000(3),92-102。
  51. 陳義傑整理(2006)。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52. 堀敏一、韓昇譯、劉俊英譯(2002)。隋唐帝國與東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53. 惠頓、丁韙良譯(2002)。萬國公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4. 奧本海、勞特派特修訂、王鐵崖譯、陳體強譯(1989)。奧本海國際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55. 楊儒輯(1982)。俄事紀聞。近代史資料,46
  56. 趙德馨編(2008)。張之洞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57. 戴海斌(2014)。《亂中日記殘稿》是否為「信史」?─兼談《袁京卿日記》的史料價值。史林,2014(6),109。
  58. 謝俊美編(2006)。翁同龢集。北京:中華書局。
  59. 顧廷龍編、戴逸編(2008)。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