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與戰後美國海軍援華-以撥贈剩餘船艦為中心的探討

并列篇名

The 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stwar Naval Assistance: Discussion on the Naval Vessel Aid

DOI

10.30384/CHNCCU.201709_(32).0004

作者

范育誠(Fan, Yu-Cheng)

关键词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 戰後中美合作 ; 美國海軍援華 ; 贈艦 ; 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 Postwar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 Postwar Naval Assistance ; Naval Vessel Aid

期刊名称

政大史粹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7 / 09 / 01)

页次

109 - 1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1943年開始與梅樂斯上校為代表的美國海軍合作,成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The 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或簡稱中美合作所)共同對抗日本。戰爭結束後中美合作所面臨轉型,在雙方都期望將抗戰時的合作關係延續下,這時中國重建海軍的戰艦需求,成為雙方戰後合作的契機。本文藉由檔案,爬梳戰後美國海軍援華法案通過前,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相關成員,如戴笠、梅樂斯等發起者,與戰後中美合作重建中國海軍的關係。中美合作所美方代表梅樂斯,眼看戰爭即將結束,因此於6月向中方提出合作建設海軍的提議,不過未受戴笠等人的重視。直至8月16日日本投降後,梅樂斯的參謀貝樂利上校開始催促此事,中方才開始動作,而戰後美國協助建設中國海軍的提議,便由中美合作所雙方私下推動開始,一路發展成美國海軍援華法案通過,最後兩國簽署協定,美國撥贈中國海軍131艘剩餘船艦。過程中,雖然先後是梅樂斯因病離職返美與戴笠空難辭世,但由於中美合作所的經驗與情感,中美合作所中方在美國的代表,中國駐美副武官蕭勃仍能繼續藉此推動美國贈艦。另一方面中美合作所美方人員,在關鍵時刻也成為美國海軍部檯面下的管道,如梅樂斯與麥茲爾等皆曾與蕭勃討論贈艦,並告知中方申請撥艦的時機,這些都突顯出中美合作所相關人員在此事中的關係與角色。

英文摘要

In 1943, Military Affair Commission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or called Juntong)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Navy and co-founded the 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r called SACO) to withstand Japan. After the V-J Day, the mission of SACO was over but both sides decided to maintain this relationship. In the meantime, the need of naval vessel to reconstruct Republic of China Navy gave them an opportunity to keep their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tries to clarify the related personnel of SACO, like Dai Li, Milton E. Miles's influenc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Navy before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passed the Public Law 512 by using official documents. In June 1945,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of SACO Milton Miles desired the war come to an end. Therefore, he suggested a naval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with China for postwar. Due to the uncertain situation, Dai Li and the others Chinese official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it. After August 16, Captain Irwin Forest Beyerly began urging for an answer. China started to react, and generally made the proposal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help China rebuild navy become an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during the proces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SACO Milton Miles left and went back to America due to his illness. Then the director of SACO Dai Li passed away in a plane crash.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in SACO Xiao Bo and US Navy Captain Jeffrey Metzel still used this relationship as back channel to discuss and promote the naval vessel ai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 檔號:A305050000C/0034/0642/2278,〈出國留學深造案〉。
  2. 「美國政體的結構與運作」,收錄於「美國在台協會infoUSA 網站」: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Gov/index.htm,點閱日期:2015 年1 月24 日。
  3. 《外交部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 檔號:A303000000B/0036/472.3/0001,〈中美關於轉讓海軍船艦及裝備協定案〉。
  4. 《外交部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4) 檔號:A303000000B/0037/472.3/0008,〈美援海軍軍需計畫;海軍三年計畫〉。
  5.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5) 典藏號:002-080106-00026,〈對美國外交(四)〉。
  6. 《外交部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2) 檔號:A303000000B/0035/472.3/0005,〈美國海軍援華法案;向美申請艦艇、增加海軍保修費〉。
  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4) 典藏號:002-080102-00084,〈海軍計劃(一)〉。
  8. 430.2002 Exchange of Vessels (Naval) (1946), 1946, 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1945-1955 Collection, U.S. National Archives. Archives Unbound: http://go.galegroup.com/gdsc/i.do?&id=GALE%7CSC5101263731&v=2.1&u=twnsc183&it=r&p=GDSC&sw=w&viewtype=Manuscript. Accessed 26December 2014.
  9.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2) 典藏號:002-020400-00042,〈革命文獻──對美外交:一般交涉(一)〉。
  10.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7) 典藏號:144-010199-0005,〈戴公遺墨──其他類(第5 卷)〉。
  11.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7) 典藏號:002-090103-00005,〈對美關係(四)〉。
  12.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1) 典藏號:144-010101-0001,〈戴公遺墨──政治類(第1 卷)〉。
  13.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3) 典藏號:144-010105-0004,〈戴公遺墨──組織類(第4 卷)〉。
  14.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6) 典藏號:144-010110-0003,〈戴公遺墨──人事類(第3 卷)〉。
  15.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2) 典藏號:144-010101-0002,〈戴公遺墨──政治類(第2 卷)〉。
  1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 檔號:B5018230601/0036/271.1/8043.6,〈美國海軍援華法案〉。
  1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3) 典藏號:002-020400-00044,〈革命文獻──對美外交:軍事部分〉。
  18. 「美國會512 公法案援贈艦艇」,收錄於「中國軍艦博物館網頁」:http://60-250-180-26.hinet-ip.hinet.net/war/3401.html,點閱日期:2015 年1 月11 日。
  19.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4) 典藏號:144-010105-0005,〈戴公遺墨──組織類(第5 卷)〉。
  20. 《戴笠史料》(臺北,國史館藏)(5) 典藏號:144-010110-0002,〈戴公遺墨──人事類(第2 卷)〉。
  21. 《外交部檔案》(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3) 檔號:A303000000B/0036/472.3/0006,〈美國轉讓海軍船艦案;中美合約草案〉。
  22.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1) 典藏號:002-020300-00032,〈革命文獻──對美外交:軍事援助〉。
  23.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6) 典藏號:002-090103-00002,〈對美關係(一)〉。
  24. Mott, William H., IV(1999).Military Assistance: An Operational Perspective.U.S.A:Greenwood.
  25. 王正華編(2011)。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62(民國三十四年八月至九月)。臺北:國史館。
  26. 包遵彭(1960)。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27. 吳淑鳳編(2011)。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臺北:國史館。
  28. 吳淑鳳編、張世瑛編、蕭李居編(2012)。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臺北:國史館。
  29. 國防部情報局編(1979)。戴雨農先生全集。臺北:國防部情報局。
  30. 張力(1999)。1940 年代英美海軍援華之再探。中國近代海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31. 張霈芝(1999)。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
  32. 梅樂斯(1969)。神龍、飛虎、間諜戰:戴笠和看不見的中美合作戰爭。臺北:台灣新生報社出版部。
  33. 葉健青編(2012)。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64(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至三十五年二月)。臺北:國史館。
  34. 資中筠(2000)。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 魏大銘(1997)。魏大銘自傳序。傳記文學,71(2),81-90。
  36. 魏斐德(2004)。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臺北:時英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芳瑜(2021)。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在華氣象情報網的建置與成效(1942-194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4,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