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前台灣專家及執行單位對公共藝術思潮與設置作品之觀點

并列篇名

Current Consciousness of Professional Experts and Executive Sector about Public Art's Thoughts Reflected in Installation Works-The Case of Taiwan

DOI

10.30105/JDS.200607.0002

作者

胡寶林(Bou-Lin Hu)

关键词

公共藝術思潮 ; 專家審美觀念 ; 公共藝術作品 ; thought of public art ; professional views on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 public art works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卷1期(2006 / 07 / 01)

页次

17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進行回顧台灣過去十年來的重要出版品、研討會、研習會中之專家對公共藝術思潮變遷的多面向觀點,並調查其對近數年作品審美屬性的觀點。本研究之結論共有四項:第一項從歷史文獻中摘取88位專家學者對公共藝術定義的觀點。第二項結論調查7位專家學者對23個公共藝術思潮觀點給分加權。第三項結論調查7位專家學者對有公共地點意義與可及性高的73件之18個公共藝術多元觀點之評分,發現有四成單件作品達50%的「社會認同性」。第四項結論選出7個多人潮的地點共30個作品,實地訪問每件約10位民眾質化意見。研究發現針對作品的社會性方面,即歷史、鄉土意義之肯定與專家結論是相當一致的,而在美化及裝飾方面也有較負面或不解之惑。証明民眾在公共藝術方面的要求也有「公共財」的社會性要求。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looks back on important publications, conferences, seminars, public art review boards and legislation related to the thought of public ar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n Taiwan and surveys the various view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professionals on specific important art works in public places. This study comes to four conclusions. First, from the 88 historical viewpoints of various professionals on the topic of public art. Second, out of the 23 view points of public art thought our 7 professionals evaluated. Third, when judging 73 public art items located in 18 different popular outdoor spaces, over 40 percent of the art works achieved 50% in the area of ”communal identity”. Fourth, by identifying 7 popular locations with 30 different art works, and asking around 10 visitors for each artwork how they felt about each item, We found that in regard to societal impacts, i.e. connection to historical and local heritage, the recognition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professionals, whereas the decorative and beautifying notions were faced with negative sentiment or bewilderment. This proves that the public also expect ”social public good” to be generated from public a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Freedman(2004).PLOP-Recent Project of the Public Art Fund.London: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
  2. Grout C.、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
  3. Habermas J.(1962).Strukturwandel der Oeffentlichkeit, Neuwied Luchterhand.
  4. Miles M.、簡逸姍譯(2000)。藝術、空間、城市。台北:創新。
  5. Mitchell, W.(1992).Art and the Public Sphe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urnals
  6. Robert H.(1991).Jürgen Habermas-critic in the public sphere.London:Routledge.
  7. Seine H.,S. Webster,慕心(譯)(1992).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遠流.
  8. 文建會(2002)。公共藝術論壇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文建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文建會(1995)。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1. 文建會(2000)。公共藝術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 文建會(2002)。兩岸四地公共藝術研討會,台北:
  13. 吳思慧(1997)。台北,台灣大學。
  14. 吳嘉陵(2000)。戰後台北公共藝術初探。造園,35
  15. 林金龍(2002)。「公共藝術」之空間、文化與實踐-融合生態與文化思維的人文觀照。建築師雜誌,335
  16.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7. 林雅靜(2002)。想像力的奔馳-淺談高雄捷運車站意象設計。建築師雜誌,335
  18. 林熺俊(2001)。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雙月刊,120
  19. 胡寶林(2004)。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六合出版社。
  20.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雙月刊,120
  21. 胡寶林(1999)。超乎美化都市景觀的公共藝術涵義。文化生活,2
  22.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3.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4. 高子衿(2000)。從「公共藝術」看藝術的大眾性。藝術觀點,5
  25. 高山青(1999)。春城無處不飛花-融入生活中的公共藝術。建築師雜誌,289
  26. 康台生(1990)。台北市公共藝術的設置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7. 陳其南(2004)。公共藝術與市民美學。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台北:
  28. 陳惠婷(2000)。談公共藝術與建築環境之融合。現代美術,89
  29. 彭明輝(1997)。公共藝術案的新竹經驗。藝術家,265
  30. 黃位政(1997)。日月星雲-紅黃藍綠:談新板橋車站緊急出口及通風口公共藝術設計。藝術家,265
  31. 黃承令(1999)。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放下本位主義,融入生活週遭。建築師雜誌,285
  32.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3.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竹影城跡-新竹市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劃實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34. 董振平(2004)。公共藝術不是工程的創作觀。美育雙月刊,137
  35. 漢寶德(2000)。楊樹夷的藝術創作。藝術觀點,4
  36. 鄭乃銘(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7. 賴新龍(1996)。公共藝術在台灣。公眾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38. 謝慧青(2003)。公共藝術掀起國際風潮-南港軟體工業區公共藝術實體虛擬。今藝術,132
  39. 藝術家(1998)。公共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座談會。藝術家,283
  40. 藝術家(1995)。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藝術家,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