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皮爾士的記號類型與賦比興之比較研究

并列篇名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dea of Peirce's Sign Types and Fu Bi Xing in the Shi-Ching

DOI

10.30105/JDS.200707.0002

作者

吳彥霖(Yen-Lin Wu)

关键词

記號 ; 詩經 ; 賦比興 ; Sign ; the Shi-Ching ; Fu Bi Xing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1期(2007 / 07 / 01)

页次

23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皮爾士(Charles S. Peirce, 1839-1914)的記號分類概念為主要依據與方法,並以《詩經》「六義」為研究背景,試著比較、探究《詩經》的記號內涵及兩者間分類的概念與傾向。為達上述目的,首先,本文透由「文獻探討法」,針對皮爾士的記號概念與其相關著作加以理解,以確切的掌握皮爾士的記號定義及其記號類型之內涵。其次,以「比對分析法」,根據皮爾士的記號分類概念,針對《詩經》的特性與其創作手法:賦比興作一初步、形式上的分析與比較。本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研究。一是以皮爾士所提出之記號定義與方法來探討《詩經》的記號原理。另外是以皮爾士的記號分類概念來分析、比較《詩經》「賦比興」的分類概念與性質。研究結果摘述如下:首先,詩是一種傳釋活動,其中,《詩經》內涵結構中包含了「記號」與「意義」之記號原理與傳達功能。其次,《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為《詩經》創作手法之分類,與皮爾士記號分類概念在某些程度上是相通的,其中「賦」法詩傾向於皮爾士記號類型中的「指示記號」(index);「比」法詩傾向於皮爾士記號類型中的「肖像記號」(icon);「興」法詩則傾向於皮爾士記號類型中的「象徵記號」(symbol)。再者,若此一理論能應用於教學與實務上,或許可讓視覺設計領域除了西方記號哲學之外增加一門應用性理論。另外,基於上述結果,本文將針對從事視覺設計或相關領域者提出記號及其分類的概念與方法上提出若干建議與方向。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Peirce's (Charles S. Peirce, 1839-1914) types of sign with the Fu Bi Xing in the Shi-Ching (A book of song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in this study, first, documentary research was adopted to obtain the major point of Peirce's Semiotics. Besides,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oncepts between Peirce's types of sign (icon, index, and symbol) and Fu Bi Xing in the Shi-Ching. Thus, this study was organized in two main parts: adopting Peirce's Semiotics to investigate the fundamental of sign in the Shi-Ching; adopting Peirce's sign type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Fu Bi Xing in the Shi-Ching and its concept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endency.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irst, the communication is an essential function in the Shi-Ching and the Shi-Ching consists of a sign and a meaning with the fundamental of sign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Next, to some extend, the theory of Fu in the Shi-Ching is similar to the ”index sign” in Peirce's sign types; the theory of Bi is similar to the ”icon sign”; the theory of Xing is similar and tendency to the ”symbol sign”.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heory be applied to the Visual Design to make it a valuable and practical theor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on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ign in the field of design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吳彥霖(2005)。索緒爾的記號概念與易象思維之關涉研究。設計學研究,2(8)
    連結:
  2. Aaker, D. A.、E. Joachimsthaler、高登第譯(2005)。品牌領導。台北:天下文化。
  3. Aristotle、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
  4. Aristotle、羅念生譯(2006)。修辭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De Saussure, F.(1966).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NY:McGraw-Hill Paperbacks.
  6. Hegel, G. W. F.、朱光潛譯(1997)。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7. Hoopes, J.(1991).Peirce on Signs.NC: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and Chapel Hill.
  8. Jung, C.G.、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Klein, N.,徐詩恩(譯)(2003).NO LOGO.台北:時報文化.
  10. Knapp, D. E.、袁世佩、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1. Latour, S.、翁幸瑜譯(1997)。命名創品牌。高雄:春田出版社。
  12. Merrell, F.(1995).Peirce`s Semiotics Now.Toronto:Canadian Scholars` Press Inc.
  13. 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Perry, A.、D. Wisnom(2004)。品牌優生學。台北:滾石出版社。
  15. Randall, G.、蔡佩娟譯(2000)。塑造品牌的威力。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Rose, G.、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7. Schultz, D. E.、B. E. Barnes、郭瓊俐、曾慧琦、陳柏安譯(2003)。品牌策略。台北:五南出版社。
  18. Upshaw, L. B.、吳玟琪譯(2001)。建立品牌識別。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Wheeler, A.(2006).Design Brand Identity. 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
  20.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全華科技。
  21. 世界經理人週刊
  22. 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3. 古添洪(1998)。普爾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4. 朱自清(2001)。詩言志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朱建民(2001)。普爾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6.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27. 李郁怡(2007)。品牌鑑價 遊戲規則在角力中。管理雜誌,391
  28. 李郁怡(2005)。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管理雜誌,374
  29. 李敬一(2002)。中國傳播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30. 易思羽(2005)。中國符號。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31. 林義凱、瞿欣怡(2004)。在火焰中甦醒的品牌鬥魂。數位時代雙週,91
  32. 經濟觀察報
  33. 張善文(1997)。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文化。
  34. 梅立杰(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35. 陳節(1997)。詩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6. 商標法施行細則
  37. 漢毛亨(1989)。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出版社。
  38. 聞一多(2002)。詩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39. 劉德威(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40. 歐秀明、賴來洋(1985)。實用色彩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41. 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2. 盧麗淑(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科技。
被引用次数
  1. 陳昶辰、吳彥霖(2017)。《詩經》走獸類動物意象探析─以虎、豹、象、狐、熊為例。商業設計學報,21,6-22。
  2. 簡慧鍾,吳彥霖(2018)。《詩經》走獸類動物意象探析-以鼠、兔、猱、尨、貓與豬為例。東方學報,39,8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