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像傳達系統化之理論基礎

并列篇名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Systematization

DOI

10.30105/JDS.200912.0003

作者

林品章(Pin-Chang Lin);張照聆(Chao-Ling Chang)

关键词

符號 ; 圖像認知 ; 圖像傳播 ; 圖像設計 ; sign ; pictogram cognition ;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 pictogram design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2卷2期(2009 / 12 / 01)

页次

45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文獻探討的方法,把與圖像傳達相關的學問:符號學、認知心理學、傳播學以及設計學等之基礎理論進行探討,藉此對於圖像成爲訊息時的結構要件、人們如何解讀圖像、圖像的傳達歷程及其與文化的關係、圖像的設計表現與時代的關係等等有所理解,以作爲後續有關圖像傳達系統建構實驗研究的基礎。研究結果爲:(1)圖像是由符號具和符號義所組成,兩者透過身分、等同、演譯、推論等關係,將圖像轉化成某種意義。(2)人們認知圖像的過程爲眼睛接受圖像後,擷取圖像的特徵,由視神經傳至大腦視皮質進行圖像特徵與結構比對後產生理解。(3)圖像的傳播歷程爲設計者透過形、色、材質等將圖像進行編碼,利用媒介將圖像傳給接收者,接收者接收後即對圖像進行解碼,其中,文化背景是傳播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4)在設計學的領域,隨著時代的變遷,「時代性」成爲設計表現重要的考量條件,透過通用設計概念的加入,讓圖像設計產生更大包容性。此外,本研究經由上述各學問間的探討發現,認知心理學所提出的四種形態辨識理論與「完形心理學」所強調的大致相似,而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既有知識」、「脈絡」分別與傳播學中的「框架」、「冗贅性」不謀而合,可以體會學問間殊途同歸的現象。

英文摘要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sic theories concerning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semiotics, cognitive psychology, communications, and design science, with literature review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pictogram messages, pictogram interpretati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ictogram design and trend; in addi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aboratory researches on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a pictogram consists of a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which translate the pictogram into meaning by means of identification, parallelization, deduction and inference; (2) the process of pictogram cognition is that eyes capture the feature of pictograms, transfer to the visual cortex by optic nerve for feature and structure matching, and comprehension; (3) the pictogram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cludes pictogram encoding with shapes, colors and materials; media; receiver; and pictogram decoding, where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pivotal key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4) ”trend” becomes a central design concern as time goes by, and by applying universal design concepts, pictogram design can be made more tolerant. Additionally, the study via the discussion of above categories indicates that the 4 identification theorie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resemble what is emphasized in Gestalt psychology, and ”prior knowledge” and ”trac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oincides with the ”frame” and ”redundancy” in the communications, and the idea that ”all roads leads to Rome” is also true in academ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銘煌、艾序繁(2003)。〈產品的審美判斷與符號意涵─以Swatch及其近似產品為例〉。設計學報,9(1)
    連結:
  2. 蕭坤安(2006)。〈造形複雜度認知與視覺記憶關係之探討〉。設計學報
    連結:
  3. 魏碩廷、楊清田(2006)。〈色彩數量與面積因素影響圖像複雜度之量化研究〉。設計學報,11(4)
    連結:
  4. Atkinson, R. C.,Shiffrin, R. M.(1968).HumanMemory:AProposedSystemandItsControlProcesses..New York:Academic.
  5. Biederman, I.(1985).“Humanimageunderstanding:Recentresearchandatheory.ComputerVision,Graphics,andImageProcessing“.MO:Elsevier.
  6. Blake, R.,Sekuler, R.(2006).Perception.NY:McGraw-Hill..
  7. Dormer, P.(1999)。1945年後的設計運動。台北:龍溪國際圖書。
  8. Dreyfuss, H.(1972).SymbolSourcebook..New York:McGraw-Hill Book..
  9. Fiske, J.、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10. Hummel, JE,Biederman, I.(1992).“Dynamicbindinginaneuralnetworkforshaperecognition”
  11. James, W.(1890).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New York:Holt..
  12. Koffka, K.、黎煒譯(1967)。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下。台北:昭明。
  13. Lester, P. M.(2003).VisualCommunication:ImagesWithMessages.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4. Neisser, U.(1963).“Decision time without reaction time:Experiments in visual scanning”.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
  15. Preiser, W.,Ostroff, E.(2001).UniversalDesignHandbook.NY:McGraw-Hill..
  16. Rookes, P.、Willson, J.、 鄭日昌、周軍譯(2000)。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台北:五南。
  17. Schramm, W.、游梓翔、吳韻儀譯(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出版社。
  18. Smith, E. E.、Loftus, G.、洪光遠譯(1996)。普通心理學─艾金森&西爾格德。台北:桂冠。
  19. Solso, R. L.(1994).CognitivePsychology.Boston:Allyn and Bacon..
  20. Solso, R. L.、梁耘瑭譯(1996)。視覺藝術認知。台北:全華。
  21. 太田幸夫、加藤久明、佐藤豪、中込常雄、村越愛策(1988)。目でみることばの世界グラフィックシンボル=図記号のすべて。東京:日本規格協?。
  22. 王受之(2002)。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3. 出原栄一、吉田武夫、渥美浩章著(1986)。図の体系:図的思考とその表現。東京:日科技連。
  24. 伍小玲(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江中信、張秀蓉編(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26. 江香樺(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池蓉姬(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28. 何秀煌(1978)。記號學導論。台北:大林出版社。
  29. 余虹儀(2008)。愛。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台北:網路與書。
  30. 李幼蒸(1997)。哲學符號學-理論符號學導論。台北:唐山。
  31. 李如菁(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李郁桂(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亞洲通用設計聯盟(2008)。通用設計─實踐美好的未來生活。台北:亞洲通用設計聯盟。
  34. 林志煒、張金玉、王雅倫(2005)。中華印刷科技年報。台北:
  35. 林家維(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林庭如(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林銘煌(2000)。〈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5(2)
  38. 侯明秀(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張心龍(1999)。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雄獅出版社。
  40. 張秀蓉編(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市:中正。
  41. 張恬君、林盛宏、陳美蓉(2002)。〈圖像符號建構與意義解讀之共質論〉。商業設計學報
  42.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43. 郭光華(2004)。傳播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
  44. 陳俊宏、楊東民(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出版社。
  45. 陳美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47. 陳彩虹(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陳曉儒(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黃室苗(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論文。
  50. 楊億婷(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葉于雅、陳俊宏(2005)。〈讀圖時代的來臨--從不同觀點看臺灣圖文書風潮及其相關影響〉。設計研究
  52.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53.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54.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55. 錢玉芬(2007)。傳播心理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56. 勵忠發(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57. 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黃珮紋(2017)。銀髮族平面廣告之表現訴求與圖像符號研究。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