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消費者布花圖案意象偏好-以台灣火車座椅為例

并列篇名

Consumers' Preference to the Imagist Pattern Design-with an Example of Train Seats in Taiwan

DOI

10.30105/JDS.201007.0003

作者

蔡宜錦(I-Chin Tsai)

关键词

織品設計 ; 火車座椅 ; 布花圖案 ; 偏好意象 ; Textile Design ; Train Seats ; Fabric Patterns ; Preferred Image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卷1期(2010 / 07 / 01)

页次

43 - 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織品設計是一項整合藝術、科技與經濟資訊於一體的創造性活動,其最終目標在於完成一項滿足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的產品。在傳統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在面對設計所需的意象語彙時,多數根據個人的判斷以決定設計的方案,此種缺乏理論依據的決策模式下,實難獲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本研究主要針對台灣地區火車消費族群,利用多次問卷實驗進行資料研究,經多變量分析法,深入探討消費者對火車座椅用布花圖案所產生的心理意象。研究結果指出消費者的偏好意象共有3大因素(語意傳達、象徵意義、設計品質),並包含7個語彙(安全的、科技的、獨特的、舒適的、多元的、沉穩的、親切的)。該研究結果將能提升業界產品的設計品質,使理論與實務能相結合,提昇台灣火車等運輸系統的服務品質。

英文摘要

In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design, most of the designers determined their design patterns with their personal estimations in face of the imagist terms, which could hardly obtain the products as really required by the consumers under the decision mode without theoretical basis. This research gave an example of the fabric pattern used for the train seats to collect data for the research topic with many questionnaires on the train passengers in Taiwan. An intensified research was made on the passengers' psychological image rising up from the product with the statistic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ssengers' preference to the design image of fabric patters for train seats covered 3 factors (Meaning transmission, symbolic significance, design quality) with 7 terms (Sa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que, comfortable, diverse, calm, kind), of which the ”Semantic Conveyance” factor involved 4 terms as ”Safe, Comfortable, Stable and Friendly”; ”Symbolic Meaning” factor involved 2 terms as ”Technical” and ”Diversified”; and ”Design Quality” factor involved the term as ”Uniqu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ould be provided to the textile designers as design basis of fabric patterns for train seats, which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such as train in Taiwan by incorporating the research theory with design practi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東龍、余家芳(2005)。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型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1),19-27。
    連結:
  2.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情統計通報》,行政院主計處-第3局-第2科,第131號(編。)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3. 王怡美(1995),〈中國傳統圖案於流行布料設計研發之應用研究〉,創新布料設計電腦互動式檢索系統,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王怡美(1995),〈中國傳統圖案於流行布料設計研發之應用研究〉,創新布料設計電腦互動式檢索系統,台北:經濟部技術處。,未出版
  4. 臺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交通部觀光局、公民營遊憩單位(2010),99年1至3月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月別統計,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1003/tourist_spots_201001_03.pdf
  5. Burden, Bernhard E.、胡佑宗(1997)。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理論及實務。台北:亞太圖書。
  6.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與哥德的腳步。台北:木村。
  7. 山口正城、塚田敢、辛華泉(1981)。設計基礎。北京:中國工業美術協會。
  8. 王文弘(2002)。汽車用紡織品發展現況。纖維加工絲會訊,41,38-46。
  9. 王明嘉(1996)。從企業標誌角色檢視視覺符號本質。設計雙月刊,50。
  10. 台灣鐵路管理局(1987)。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台北:臺灣鐵路局。
  11. 台灣鐵路管理局(1981)。中國鐵路百週年紀念。台北:臺灣鐵路局。
  12. 伊藤紀之、王秀雄譯(1991)。服飾設計的基礎。台北:大陸書局。
  13. 江國俊(2005)。2005 Decosit國際家飾布料色彩與開發趨勢。紡織速報,13(3),53-57。
  14. 吳敏顯(2005)。老宜蘭的腳印一書。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15. 李靜芳(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
  16. 杜瑞澤、陳鴻彬(1996)。使用者生活型態在產品設計開發之應用研究。大葉學報,5(1),21-34。
  17. 孟慶茂、常建華(2000)。心理實驗學。台北:心理。
  18. 林幸蓉(2001)。圖案紋飾研究。臺灣工藝,6,14-21。
  19. 林榮泰(1999)。圖形符號主觀估計識認率的探討。人因工程學報,1(1),77-88。
  20. 林榮泰(1993)。評估圖像符號方法的研究。明志工專學報,25,239-256。
  21. 長町三生(1989)。感性工學。東京:海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22. 范雅嵐(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23. 唐硯漁(2001)。使用者偏好需求之汽車座椅研究。工業設計學刊,5(2),244-249。
  24. 曾慈惠(2004)。女性消費族群與紡織品圖案意象間之關係研究。中華民國紡織工程學會誌,22(1),83-99。
  25. 游愛珠(1997)。印花產品企劃與圖案設計。紡織月刊,8,28-31。
  26. 黃俊英(1996)。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27. 黃偉基(2006)。工業部門對WTO的期望與建言。紡拓會「台灣加入WTO五週年:回顧與展望」特刊,3
  28. 楊清田(1997)。構成一。台北:三民書局。
  29. 楊順通(1999)。汽車座椅之舒適需求與設計。紡織速報,7(7),43-46。
  30. 蔣俊武(2002)。織物設計的歷程。絲織園地,39,68-69。
  31. 蕭世文(1997)。模糊決策模式在產品設計上之應用研究―以座椅設計為例。工業工程學刊,14(1),10-16。
  32. 賴顯松、吳麗娟(2000)。台灣閩南、客家及原住民肚兜刺繡及圖案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81-94。
  33. 謝宜桂(2005)。美麗的衣服都在說故事服飾色彩與布花圖案設計。文化生活,89-92。
  34. 謝惠茹(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35. 蘇昭旭(2000)。臺灣鐵路蒸汽火車。台北:人人。